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京华时报:给燕郊“大城市病”清火 须统筹规划京津冀卫星城

以燕郊为代表的卫星城镇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放大镜。燕郊的困扰表达了对京津冀三地衔接地带、对卫星城进行整体规划安排的诉求。

距北京天安门30公里、比许多北京郊区还要近的河北燕郊,正面临“大城市病”困扰。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北京房价高企,一些“北漂”由于无力在北京买房或租房、子女无法在北京入学,把交通方便、房价较低的燕郊当作落脚地,数十万人成为“北京上班、燕郊睡觉”的跨省上班族。然而,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力军”之一,燕郊在承接北京外溢人口和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过度饱和的窘境。

报道算是对这座北京卫星城长期尴尬处境的又一次提醒,与公众的观感相符。即便有手机漫游费、车辆进京证时时强调着燕郊与北京的区隔,在外来进京者眼中,燕郊几乎就是北京的远郊,无论是从交通角度看还是从房地产角度看。它的尴尬缘于与大城市捆绑带来的喜忧参半:一方面,它被北京发展所驱动,在基础设施、人才等软硬件上享受到了首都的利好;另一方面,它承担了北京的需求外溢,“一个民警管7万人口”“4500多名学生只配备140多名教职工”的不平衡配比随之出现。燕郊经济科技实力不容小觑、却远非宜居城镇的“形象”,正与上述两点呼应。

如同大时代中的一个观察落点,以燕郊为代表的卫星城镇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放大镜。最直观的是,它反映了一体化中的某种单向价值追求和不平衡性,比如,燕郊的房价已经与北京“看齐”,但交通却远未一体化。如报道所言,“燕郊进出北京城区主要靠102国道,但面对数十万北漂的‘钟摆交通’需求,这条‘咽喉要道’也是一条‘卡脖子路’,经常陷入拥堵”。这透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诉求,即,以交通一体化为基础,迅速拉开城市骨架,进而推动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衔接、管理协同。

往深里说,燕郊的困扰表达了对京津冀三地衔接地带、对卫星城进行整体规划安排的诉求。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充分吸取城市经济学专家的意见,总体考虑卫星城产业选择与主城产业升级的协调、卫星城之间产业的差异化协调以及卫星城自身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其中,最后一个协调尤其应该引起注意,因为卫星城不仅有着相对于大城市的功能性角色,也同样有面向居民的“居住地”角色,承担着公共服务和人文建设的任务。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不仅有违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也不利于卫星城的自立。

未来两年,北京市党政机关将东迁通州。这对于素来对北京政策敏感的燕郊,将是又一次机遇和压力。“燕郊你又要火一把了”、“燕郊潜力倍增”的看法随之水涨船高。惟愿这种“火”,不仅仅是地价的升值、投资的涌入,而是获得一个重新整理自身角色、多向度提升自身功能的机会,呈现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含金量。

上一篇:光明论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下一篇:人民时评:以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