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精准发力,挺起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脊梁

        2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宣传思想战线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着力强基层、固基础、利长远,着力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充分释放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创造活力,激励干部群众同心决胜全面小康、共创美好生活。(2月17日《人民日报》)

  “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革命工作没有宣传是不行的。”这是邓小平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宣传工作会上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宣传思想工作,是同时代发展大势、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当前,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必须精准发力,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挺起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脊梁。

  要挺起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脊梁,必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出版、文艺创作、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各方面工作协同发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有效地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这是“上接天线”。全面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建设、话语方式、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在统筹资源、整合力量上实现新突破,在补齐短板、加固底板上实现新作为,打通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下接地气”。接天线,有朝气;接地气,有底气。只有把上连“天线”与下接“地气”有机统一起来,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才能真正强起来、硬起来。

  要挺起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脊梁,必须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段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船和桥,手段创新是提升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格局深刻变化,老办法遇到了新问题,“一招鲜,吃遍天”的宣传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必须适应新形势、立足新实践、创造新手段,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善用“十八般兵器”,把网上和网下统筹起来,把准普通百姓关切点,抓住社会发展关键点,激发思想情感共鸣点,用群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要挺起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脊梁,必须整合资源打好宣传工作“组合拳”。时下,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还是思想意识形态问题,都处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是“多元函数”,在宣传思想工作面前,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各级党组织都有宣传教育之责,各项工作都有宣传任务,各级党员干部都是新闻发言人。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人民群众关注热点,推动全党大学习深起来、实起来,努力从科学理论中获取智慧力量,探寻对策思路,找到创新灵感,把重大决策宣传到位,把各项政策解释到位,把人民关切回应到位,从而形成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在最大范围、最大限度上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实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效果最大化,实现凝聚群众思想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南方网林伟)

上一篇:【燕赵论坛】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
下一篇:河北日报评论员: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以实际行动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