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人大代表参会是“赶考”的说法不妥
□何龙
每当人大开会时,称人大代表参加会议为“赶考”的说法常常见诸各种媒体。比如《人大代表为“赶考”做足功课》、《县乡人大代表集体“赶考”》等等。
2015年1月19日,某地方网站发表的《人大代表参会是“赶考”》文章说:又到了一年一次的人代会议召开时。此时,不少人大代表把参加人代会议称之为“赶考”。代表参会是“赶考”,“考”什么?依笔者之见有三:一“考”代表的大局意识。二“考”代表的“嘴巴”能力,也就是说话的能力。三“考”代表写的能力。
在《牢固树立“赶考”意识做人民满意代表》这篇文章中,作者说:树立“赶考”意识,就是要认真学习代表业务知识,为代表履职做好知识储备;就是要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充分行使代表的神圣职权;就是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代表更有代表性。
把人民代表大会当考场,把人大代表当考生,考核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考核他们是不是合格,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因此得到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不少人的认可,少见有人提出异议。
可是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这样的“人员”应该一言九鼎、一票千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包括: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国家基本法律;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根据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等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按照“赶考”的说法,那就意味着把如此重要的会议当“考场”,把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交给“考生”处理!
人大代表如果是“考生”,那么谁是考官?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还是被代表的民众?
如果说考官是政府官员,那么显然是说反了。在人代会上,真正的考官应该是人大代表,政府官员才是接受笔试和面试的考生。
如果说民众是考官,这话从广义上说虽然没错,但在人代会上,民众不是选派他们去学习去应考,而是选派他们去出考题当考官、去行使神圣权力的。
当然,称人大代表“赶考”的人,也许是看到那些“哑巴代表”、“举手代表”和“追星代表”不称职,因而把人代会视为考察代表是否称职的考场。
然而,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都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经过民众的遴选。一旦当选,就肩负相应的法定权利与义务。人大代表如果真要“赶考”,那也应该在当上代表前通过严格的考试,考试合格了才能当代表。
而“赶考”说法,实际上暗含这样的意思:人大代表在当选之前是不需要通过“考试”的,直到当上代表之后,甚至直到要参加人大会议时,才急急忙忙地准备应考。这等同于学生可以先上学后考试。
“赶考”论者的“口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代表资质欠奉的真实状况——在人代会这一“考场”上,代表是否合格,都将在答卷上得以表现。
“赶考”论者的“口误”,甚至还有矮化人大代表的潜意识。
人代会不是人大代表的学习班和培训班,“赶考”的说法明显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