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谈谈改文风
  □马洲兵

  只有走出大楼、贴近实际、深入基层,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充分吸收群众的实践创造,思想和文字才能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真正解决问题。
  毛泽东曾说过:“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如今在我们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党政军群机关里头,像毛泽东同志批评的“知识里手”,恐怕并不少见。仅凭一些文件精神、书本知识、报刊材料,便在那儿品头论足、指手画脚,靠上上网翻翻报、东拼拼西揍揍,便源源不断“生产”山寨版文件、讲话、文章的现象,实可谓俯拾皆是。群众批评的“学生腔”“书生气”“空谈客”“百家衣”“文抄公”“不顶用”之类的文字材料,多半出自“知识里手”之手。这样的文字材料,面孔相像,语言雷同,满篇空话套话,满纸浮笔浪墨,既不回应时代声音,又不提供过河工具,写了真不如不写的好。不写,至少不会败坏文风、制造“五多”,不至于损害领导机关的形象。
  能够当干部、坐机关,大多经历过“海选”“公考”,都是一些佼佼者。这些同志文化程度高、理论功底好,爱读书、爱思考,有思想、有主见,这是非常难得的优势与长项。但常年处于“高空”作业,对一线的社情民意、实践中的此消彼长,也就不如忙于“地面”工作的同志了解深透、体会深切。尽管网络时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上网已经成为了解下情、开展调研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但毕竟“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仅靠关门“触电”,人不下楼、足不出户,不可能完全了解真情实况、找到真招实策。能不能写好材料,不光取决于“知”的储备有多少,更要看“用”的本领有多强。
  有些同志以为在机关工作,就一定比“下面”的同志站得高、见得广、懂得多;加之“下面”的同志经常需要“求教”于己,便觉得所思所言一定高明三分。有的坐机关时间越长,越是自以为是;而越自以为是就越不愿深入实际,越不深入实际又越发自以为是。这样的结果,只会变得越来越“知识里手”。所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到实际生活中去“望闻问切”,和群众面对面讨论交流,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上网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虚其心问樵问渔,不亲口品尝梨子味道,加班熬夜、搜肠刮肚“逼”出来的材料,通常都是假大虚空的巧言浮文。只有走出大楼、贴近实际、深入基层,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充分吸收群众的实践创造,思想和文字才能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真正解决问题。正如一些驻村蹲点干部所说:“在老乡家拉家常与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不一样,睡在农家硬板床上考虑问题与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考虑问题不一样,能够发现平时在办公室看不到、听不到的问题,学到在办公室学不到的新思想、新话语,拿出在办公室想不到的新思路、新举措。”
  有人说:“我在基层摸爬滚打过多年,不会成为‘知识里手’”。这也不一定。经过基层岗位摔打磨炼,自然比出了校门就进机关的要好。但新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你的那些所谓“鲜活情况”,也许早就成了“昨日黄花”。过去讲“经验的一半是失误”,现在经验的一半可能成错误。人才学上有个“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有些同志写出来的文字材料,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老话,正说明过去的“老本”已经坐吃山空,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节拍。
  有人说:“我经常‘人往基层走’,不会成为‘知识里手’”。这亦难说。勤下基层很必要,咋个下法更重要。如果车轮滚滚隔窗看,搞“提前踩点”、走“规定路线”,不下马观花、不解剖麻雀;如果只是从办公室“下”到会议室,满足于听听“二道贩子”“三道贩子”倒腾来的所谓情况;如果只是为了挖些例子、找些数字,给自己的既有观点戴上顶调研得来的帽子;如果只是听一家之言、一面之词,不分析比较,不去伪存真,说得婉转一点,这不是深入、唯实的作风,不可能了解到群众的最盼、最急、最忧、最怨。不调查没有发言权,不作正确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有人说:“我老老实实照领导开的方子抓药,不会成为‘知识里手’”。这也未必。抓好领导指示落实,是部属的应尽之职。而且领导往往经历更多一些、阅历更广一些,一般来说,领导的“方子”更对症。但领导也是人,是人就不是神,就难免会有看错跑偏的时候。一味照领导的单子去发货、等领导的米来下锅,这是“最妙”的消极怠工、应付上级,本质上是缺忠诚、欠担当。用群众的话说,就叫做“对上假负责,对下不负责”。
  “土中有水,不掘无泉”。再好的基础、再大的秀才、再硬的笔杆,离开了实践这个源头活水,都不会有文思泉涌,都会成枯木朽株。特别是,当今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用“日新月异”一词已不足以描述发展之快。谁若自视高明,没有甘当小学生的谦虚态度;谁若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基层去捕捉鲜鱼活虾;谁若还是得过且过,缺少认真较真、求精求准的扎实作风,可以断言,谁就会很快成为那些可笑、不自量力的“知识里手”。
  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领导干部“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能不能做到这“五讲五不讲”,实是区分是不是“知识里手”的试金石。
上一篇:求是评论员: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下一篇:人民日报社论:不忘历史 矢志复兴 ——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