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新华时评:千里运河 古韵新风

      新华社记者孙闻

  “桃叶嘛尖上尖,柳叶遮满了天……”喜爱曲艺的人对这段唱词不会陌生,它取自北京时调《探清水河》。“我有一段情,唱拨拉诸公听……”喜欢江南民歌的人一听,就知道这是苏南小曲儿《无锡景》开头的两句。细细听来,两支小曲儿的旋律如出一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两支小曲儿之间连着一条沟通南北的文化血脉——大运河。

  运河上下有许多南北两端对偶出现、彼此呼应、相映成趣的文化符号——说起年画,南有桃花坞北有杨柳青;谈到泥塑,南有惠山泥人北有天津泥人张;大到中药房,南有胡庆余堂北有同仁堂;小到刀剪铺,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北方卤肉和南味糕点沉醉了烧黄二酒;游园惊梦与贵妃醉酒沸腾了四大声腔……

  连绵三千六百里,庚续两千五百年。大运河流经6省、2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从任何一个维度审视,无不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它曾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中枢、促进经济交流的动脉、推动文化融合的脐带。置诸全球视野,它是世界独有的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的是世界对中国古今水利成就及其附载的中华文化的认可与尊重。

  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吴越、两淮、齐鲁、燕赵等多个文化区域。其流经之地地理、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迥异,政治、历史、民俗等背景不同。自贯通以来,在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大半个中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融合发展,形成整体趋同、异彩纷呈,有差异、无对立的民族文化。

  大运河,对于中华文化广博、厚重、包容等特性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流域各地在民俗、习惯等方面的趋同与保护,在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好酒源自慢发酵,佳酿本应久窖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大运河的血脉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的肌体和力量,也培植了民族智慧与精神特质。如今,大运河古韵犹在、新风渐起,沿线各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动漫、电子商务、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富集之地。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历久弥新,为当代中华文明注入宏阔开放、悠远甘醇的厚重滋味。

上一篇:【光明时评】擘画新时期的改革蓝图
下一篇:人民时评:改革是新旧动能平稳接力的关键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