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向历史致敬 向未来拓路——写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前夕

万里丝路,千年梦萦。

兴于汉唐、联连亚欧的丝绸之路,盛于宋元、沟通两洋的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东西方通商互惠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峰,虽经岁月磨洗,却从未在历史中褪色。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2013年金秋,“一带一路”倡议横空出世,再次连接亚欧大陆、跨越万里海波。三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陆续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与21世纪“中欧班列”的隆隆巨响,一千多年前辽阔海洋上的桨声帆影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钢铁巨轮,融合成了一部壮丽史诗。

它勾勒了海陆统筹、东西共进、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区域合作新蓝图;

它提供了突破世界经济增长瓶颈、推动经济全球化在困顿徘徊中再出发的新动能;

它表达了超越发展水平、发展道路、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差异的人类发展新思路;

它呈现了寻找价值最大公约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数十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齐聚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中国,向历史致敬、向未来拓路,续写汉风唐韵、前瞻人类文明,于全球发展的跌宕处开启大道之行。

以大国智慧破解世界经济增长瓶颈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中外智者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认知和期待如此接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发展到水平型分工,促成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增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提高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的效率。然而,在推进世界大分工大融合大发展数十年之后,经济全球化却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国内外矛盾的替罪羊,在人们的困惑和焦虑中几乎失去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一直未能获得足够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更是严重受挫。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间平均增长3%的水平,同时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加大。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曾被奉为圭臬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阁。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排他性、封闭性、碎片化发展态势,英国公投“脱欧”,更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重创。

在逆全球化的迷思中,世界经济风雨如晦。在这片风急浪高却没有航标的海域航行,需要破解迷思的智慧和引领人类命运的担当。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框架”,2015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阐释让世人看到,中国为应对世界经济挑战提出了明确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今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让世人再次看到,中国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做出了大国示范。

话语的力量,源自力行和担当。

在世界经济低迷、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的焦虑和困惑中,中国已撸起衣袖,用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为世界勾画通往明天的路线图。3年多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连串重大项目落地开花——

从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到非洲大陆的亚吉铁路,从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业园到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从中巴经济走廊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鳞次栉比的路港园廊,带动了相关各国经济发展,汇聚成合作共赢的百花园。

一系列经贸合作硕果累累——

尽管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但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已达6.3万亿元人民币。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和地区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和近18万个就业岗位。

自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崛起切断亚欧大陆贸易文化交流通道以来,恢复古代丝绸之路的梦想第一次走进现实。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欧亚大陆桥”等设想,但欧亚大陆内陆国家的物流成本、贸易壁垒乃至地缘政治等因素的掣肘一直难以逾越。而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目前我国已有27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实现了统一品牌,累计开行近3700列,“欧亚大陆桥”的设想正全面实现。

这不只是丝路历史荣光的重现,这是全球经济从困顿徘徊中的再出发。

以理论创新引领经济全球化实践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之初,来自国际社会的反响并不全是鼓与呼,也有一些疑与惧。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深入人心,“中国对外转移落后产能”“中国要搞自己的‘马歇尔计划’”“中国进行地缘战略布局”等种种误读与曲解已轻烟散尽。

在数十年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经济合作倡议往往难以产生全球性影响。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恢宏实践,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创。

“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是人类历史对中华文明传统和当代中国智慧的召唤,它凝聚了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反映了当今中国是引领世界发展中流砥柱的全新担当。中国作为全球化受益者和贡献者的双重身份,中国作为改革开放实践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双重经验,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双重力量,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和世界和平捍卫者的双重担当,让“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此前所有合作倡议、援助计划、发展理念所未能企及的创新精神、开放胸怀、包容风范和共享气度,承担起了将经济全球化推向新的历史境界的创新使命——

如何遏制国际金融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解决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答案是,引导全球化去虚务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与此同时,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严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成长和世界经济增长。仅在亚洲,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就达到8000亿美元。有学者认为,传统经济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措施,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建设可为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它不仅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也将有助于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结构性改革拓展空间。

如何突破既有贸易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局限,以更加注重实效的方式推进贸易便利化、提升合作共赢水平?答案是,创新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一带一路”不是帮助跨国公司搞全球资源配置,而是遵循“一国一策”的思路,按照当地实际需求来推进经济合作,体现了开放包容、灵活务实的东方智慧。“项目实施先于规则建设”,是“一带一路”特有的合作路径。在很多情况下,它不需要艰难的自贸谈判,在签署合作备忘录后就可以开始实干。此外,与西方投资规则相比,务实高效的中国投资方式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中亚一些内陆欠发达国家,按西方规则很难获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根据合作实际为其提供贷款,彰显“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灵活与实效。

如何改变“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局面,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真正民主化?答案是,赋予区域合作、全球治理真正的民主精神。

中国从来不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附加政治条件和价值观约束。“一带一路”倡议不以意识形态划界,这与二战后美国仅对盟友施以援手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着力使经济全球化从“部分全球化”“海洋型全球化”向“包容性全球化”转变。

在以往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大国主导的“中心—边缘秩序”长期存在,其逻辑是“中心侵蚀边缘”“边缘依附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路、带、廊、桥等以“去中心”为特点的中国话语,其语义实质是平等、包容,代表着“非极化”“去边缘”的全球发展大势。

变则通,通则久。在曾经文明璀璨、又沉寂数百年的欧亚腹地,在最早走出人类足迹、却迟迟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的非洲大地,颗颗遗珠在“一带一路”的串连下再次闪耀光芒。“一带一路”正打破长期以来陆域和海域分立甚至对立的政经格局,推动形成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陆海一体的全球发展新格局。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印尼“全球海洋支点”、越南“两廊一圈”、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各国发展蓝图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共舞,聚合成共同发展的时代交响。

2017年《亚洲竞争力》这样评估“一带一路”的成果:3年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在向“一带一路”沿线汇聚,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提示人们,全球化正以另一种互利共赢的方式深入发展,正在为参与各方带来红利,造福沿线各国民众,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丝路精神观照人类共同命运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的“物”与“器”,并不局限于具象的物与器,更延伸至兼善天下的心理准备与精神追求。

梳理人类文明的轨迹,“一带一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东西方文明在更高层次上交相辉映;端详当今时代的截面,“一带一路”联通沿线及相关各国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开启同命共荣的大道之行。波澜壮阔的“一带一路”建设,见证了中国对世界发展以至人类命运的影响已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和精神层面。

回望三年多来的成功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成为世界探索新型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的抓手,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包括众多发达国家在内的相关各国除了看好“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前景,更认同和赞赏“一带一路”所代表的丝路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在改革开放伟大征途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国价值,正勃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深刻影响着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培育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天然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天然为建立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思维方式。

“一带一路”倡议,指向了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新境。近年来,习近平主席系统提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坚定主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思想理念主张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这些思想理念主张的完美诠释和生动体现。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全球治理、发展模式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挑战,亟待观照人类共同命运的至诚之心。从区域经济合作、全球经济治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和中国价值得到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

“一带一路”倡议正转化为更加广泛的国际共识。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决议。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而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则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

8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预言:“中国人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之日,就是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时。”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拥有漫长文明史的民族,正在用“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诠释着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深刻关系,表达着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的同频共振。

历史在这里续写时代辉煌,历史在这里开启崭新篇章。(关铭闻)

上一篇:宣言:把握好“马”和“儒”的关系——一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篇:“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写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之际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