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把关人”是媒体最该坚守的传统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各类新媒体都纳入管理范畴,明确提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立总编辑,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时隔11年,《规定》再升级,管理思路愈发完善,特别是强化“把关”的理念愈发凸显。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把关”一词被很多人视为传统媒体身上的陈旧标签,应当被抛弃到历史的故纸堆中。持此论者,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至少也是无知的。事实上,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恰恰来自于严格的“把关”。“把关”的过程,不仅是对事实真伪进行核实甄别,更是对所传播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信息会撕裂社会、激化矛盾,什么样的信息能弥合分歧、凝聚共识,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而筛选出那些有益于社会主流价值构建的信息,就是“把关人”的职责与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以树立。

着眼现实,遇到重大事件,人们还是会期待官方表态来一锤定音,遇到流言谣诼,还是会倾向让主流声音来厘清是非。这种对传统媒体的倚赖,很大程度便来自于其严格的把关流程。传统媒体之“传统”,固然在于载体形态:新闻纸、微电波、荧屏,但更在于其对传播内容的高度负责上。而这,应该成为新闻传播始终坚守的重要“传统”。

“这个世界不缺新闻,如果你想看新闻,你上网可以看到很多垃圾。”一个媒体人的感慨,道出了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现实情境。数据显示,2016年仅全国层面的资讯类APP就已超一千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82亿,微信公众号也已是千万级别。面对如此浮泛、过剩的信息供应,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甄别选择系统,人们很难获取高质量的新闻。这个筛选过程,指望普通公众自己来做不现实,必须要有专业的媒体、专业的人进行专业的操作。当然,经由专业媒体把关的新闻,必然会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但又有什么信息传播是不带有价值倾向的呢?

当下网络新闻乱象频仍,把关意识缺失堪称关键因素。没有负责任的“总编辑”,没有敢担当的“一支笔”,一些新型网络媒体形态和平台与其说是新闻生产传播者,毋宁说是泥沙俱下的信息集散地。活跃其间者,有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甘当“标题党”,有的贩卖低俗恶俗庸俗冲击人伦底线,更多的则是奉行“拿来主义”,不加核实不加甄别复制粘贴……谣言与侵权齐飞,暴戾与撕裂共生。任其下去,不仅将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走上歧路,也会葬送整个媒体行业的未来。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媒体从边缘地带来到了主流舞台,更应该看到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当好“把关人”方面多一点思考。

互联网技术为人类传播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颠覆着过去的传播模式。可以想见,越往前走,信息的数据呈现将越海量,媒体的载体形态将越多元,但无论如何变化,全面、权威的信息,深入、理性的观点,永远是社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东西。守望理想信仰、守护文明底线、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才是媒体的恒久价值,是媒体之于社会、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意义所在。(汤华臻


上一篇:河北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扎实履行主体责任——六论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确保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下一篇:人民日报社论: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九十五周年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