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问题“一把手”躲媒体就是卸责
发布时间:2016-11-28 浏览次数:791次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现代社会,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或接受采访是常态,时下多数官员也能善处此事。但也有例外,如人民日报日前刊文称,有记者为了采访群众集中反映的某行业问题,多次联系某主管部门“一把手”,“一把手”坚决不接受采访,将任务推给副职。副职也就敷衍几句,涉及深层次问题时,就干脆避而不见。
遇到问题,“一把手”面对媒体死活不露面,却把“副手”硬推向一线,结果“副手”只好敷衍应付,避而不谈实质问题。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一点也不奇怪。“一把手”不定调,副职又如何敢越位乱吹号?
这看似个别现象,但映射出的问题却有着普遍性。有的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总以为“沉默是金”,任舆论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就是不吭声不表态;或者,当舆情汹涌不得不回应时,也是避重就轻,虚与委蛇,让公众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总之,要么拖,要么躲,这不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反而可能激化冲突,或生发更多民怨。
有人将某些官员不愿见媒体或接受采访归结为“傲慢”,这种心态确实存在,但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官员未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社会,面对媒体及舆论生态的急剧变化,表现出不适应乃至排斥。有些官员恪守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陈腐观念,遇事采取神秘主义,千方百计封锁消息,打压舆论;有的人则不敢、不愿、不会与媒体打交道,生怕说错话,引发围观,招来麻烦。因为主官态度如此,即便设了新闻发言人,也成为摆设,发言人“不发言”,或只会照本宣读官样文章。
网络时代,媒体日益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最便捷桥梁,基层群众的呼声及民生疾苦也通过各种自媒体及时呈现。因此,会不会或是否善于运用媒体与民众沟通,也考验着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及执政能力。尤其是,网络时代的舆情传播,令到社会矛盾愈益表面化,并迅速暴发扩散。因而,作为“一把手”或领导干部,当各种传言猜测及所谓“内部消息”满天飞时,必须尽快通过媒体发声,直面社会矛盾,澄清事实真相,主动引导舆论,只有这样方可最大程度消弭社会不安情绪,化解矛盾冲突。
应当承认,网络舆论多元、众声喧哗,政府及官员的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令到不少官员对媒体产生畏难情绪,既怕说错话挨骂,亦担心“压不住场”引发更大的舆论反弹。对此,社会固然要有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允许官员说错话。但至为关键的,是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政府与百姓、官员与公众的对话平台,通过官民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
其实,“一把手”以及官员能否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责所系。习近平同志曾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推动实际工作。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还就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中的政务舆情回应发出通知,进一步明确政务舆情回应责任,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因此,遇有影响面广的社会问题,或民生关切,领导干部拒见媒体,不主动回应,对此卸责行为亦可予以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