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承载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重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让北京的研发和市场优势、天津的创新成果转化优势、河北的制造优势实现互补,凝聚形成发展合力,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共同擎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终极意义。
两年来,随着顶层设计规划的出台,协同发展战略全面破题,交通、产业、生态领域先行,实际操作层面加速推进,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亦日益凸显。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核心功能区,作为京津发展主轴上唯一地级市,处于最具发展潜力黄金宝地的廊坊,如何在协同发展中最先、最快、最大受益?
——“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维护稳定走在全省前列。” 9月14日,市委书记冯韶慧在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上给出答案。
经济发展是基础,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的先决条件;转型升级是动力,是实现产业合作对接的根本路径;生态建设是底线,是实现生态领域对接的基础要素;维护稳定是根基,是把三地的互补优势和协同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必要保障。
——“四个走在全省前列”,是廊坊实现协同发展的便捷路径。“我们要按照克志书记要求,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市长陈平在会上要求。
发展经济,栽桐引凤,做强协同发展承载大平台
经济是基础,是做强协同发展承载平台的物质保障。
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是锻造廊坊基础设施承载优势的先决条件,为吸引京津发展要素汇集,从而进一步打开京津优势产业链条,真正实现融入京津、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两年来,京津冀立足各自在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多领域合作全面展开。然而,三地内部差异显著、差距巨大的现实,也阻碍着合作的大规模快速推进。
在协同发展这场区域发展竞争中,谁的经济发展更好、基础设施建设更好、与京津承载水平更接近甚至超越京津,谁更能占据有利位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向自己倾斜,分得更多协同发展红利。
廊坊对此深有感触,亦获益其中。近年来,廊坊将经济发展成果大手笔投入到全面深化与京津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合作中,京廊通勤高铁开通运行,津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京台高速廊坊段建成通车,密涿高速、京秦高速及国省干道对接加快实施,廊涿固保城际、京唐城际、京霸城际、平谷线和城际铁路联络线(S6)等项目顺利推进。
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吸引京津人才、技术、项目纷至沓来,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今年1至8月份,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2位和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59.8亿元,增长15.2%,居全省第1位。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廊坊以持续向好的经济发展,又为推进协同发展积蓄了更大动能,对接合作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首批7个项目已进场施工,中关村·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园、京冀通航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已签订合作协议,正在积极推进。
放眼协同发展征程,北京城市副中心、临空经济区、京廊交通一体化建设进程同时加快,新机遇叠加交汇,为廊坊借势腾飞鼓足了强劲东风。
廊坊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重点区域功能布局更加明确的新机遇,加快推进与北京同城化发展。抓好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三县、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继续为协同发展夯实重要支撑。
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奠定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基础
“十二五”时期,廊坊三次产业比例由11.6:53.6:34.8调整优化为8.6:44.3:47.1,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超过工业,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落后产能过剩、优势产能不足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调和供给侧与需求侧不能全口径对接的矛盾,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强经济抵御风险能力和增长后劲。
9月27日,大风。在廊坊开发区国际会展中心参加第二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的不少市民没有贸然到路边等车,而是打开手机,通过免费WiFi进行网络约车或查看公交到达时间,再择时出发。这就是当下最新的“大智移云”产业在市民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把“大智移云”作为首位产业发展,廊坊倾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推进与京津的产业合作对接,促进产业高产化、高新化、高质化、高端化,提升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2009年廊坊即规划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产业园,目前,投资已突破几百亿元,数据中心面积达到190万平方米,机柜2万架,服务器20万余台。润泽、华为、京东等大数据行业巨擘竞相入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以“大智移云”企业为代表的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3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利税33.4亿元,同比增长42.9%;出口交货值30.3亿元,同比增长39.6%,各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位。高端产业带来高端发展。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是廊坊加快培育新动能,打造产业新高地,推进协同发展产业对接的根本路径。只有提升产业层次,筑高产业对接合作平台,才能成为京津高端产业外溢的首选地,实现与京津产业的植入式融合对接。
在2015年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中,廊坊一次性签约合作项目37个,总投资1685亿元,居全省第一位;今年3月在京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投资推介会上,中国航天科工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等12个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122亿元,3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意向总投资265亿元。
构建“5+3”现代产业格局,培育壮大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别要把“大智移云”作为首位产业,着力培育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电子商务、大数据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以智慧物流为重点的京津冀“互联网+”创新示范区,以优质政务服务为特征的河北智慧城市引领区,是廊坊今后一个时期转型升级工作的目标指向。
唯有转型升级才能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不甘做潮流跟随者的廊坊,坚持站在产业发展潮头,引领产业风云变幻,吸引京津优势产业要素,推进协同发展。
生态建设,描亮底色,蓄足协同发展持久动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省委八届十四次全会确定的“自觉走新路”的核心内涵,更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对廊坊发展特别提出的要求。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项目的支撑;产业项目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贡献;高端人才对承载环境有着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地方生态环境的一场较量。
廊坊是京津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全省改革开放窗口和协同发展桥头堡。全市10个县(市、区)中有6个与北京接壤、7个与天津接壤,北三县全部为京津包围。
地缘相接,唇齿相依。敞开的生态空间,决定了廊坊必须与京津实现生态建设共享共建、联防联治,打造无差别生态环境,让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均衡分布,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
为此,近年来,廊坊坚定实施生态支撑战略,不断强化环境优势,推进生态建设。在强力开展大气、水污染治理的同时,与京津着力联手打造生态屏障。2014年、2015年两年造林100余万亩,大力恢复湿地生态,编制完成廊南湿地生态走廊建设规划,建设了东张务湿地公园、龙河水利风景区等环城景观水系,获批建设香河潮白河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明珠之城再披绿美锦衣。
为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市城区重点管控区污染源治理工作,深度改善空气质量,廊坊今年7月下旬起,在市主城区持续开展“月清百污”专项攻坚行动,对工地尘、道路尘、露天烧烤、餐饮油烟、土小企业等各类污染源强力整改、强力取缔,对污染源实现常态化监管和综合整治,巩固和深化防治成果。目前,全市第二批“月清百污”行动已启动,效果明显。截至8月29日,廊坊市区达标天数140天,较去年同期增加21天,重污染天数减少8天。
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坚守生态底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廊坊。
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更加注重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着眼于增加环境容量、拓展生态发展空间,与京津实现生态领域无差别对接,让协同发展绿色永续。
……
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发展。锁定维护稳定走在全省前列目标,廊坊建队伍、强机制、搭平台、稳民心,以期实现群众利益诉求有效解决,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群众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首都“护城河”作用充分发挥。
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整治任务,维护稳定走在全省前列,才能更好地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维护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更好地把京津冀互补优势和协同优势发挥到极致。
……
“四个走在全省前列”,是廊坊实现协同发展的便捷路径;协同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又将助推廊坊各项工作创优攀高继续领跑全省!
目标已明、任务已定,路漫漫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