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如何做好政务舆情回应”之七:舆情管理需“一把手”工程护航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徐延吉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为了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政务舆情回应水平,融洽官民关系,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立足新型传播格局下的政府施政环境,策划推出“如何做好政务舆情回应”专题。自8月29日起,系列文章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巨大的网民规模使网络成为各种意见表达、观点交锋、沟通交流的思想集散地。许多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就是经过网络民意的瞬间聚变、裂变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潮流,最终催化出影响甚广的舆情大事件。

 

网络舆情复杂多变,

政府舆情管理亟待新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多重社会矛盾、力量博弈、利益调整集中发力,社会热点频发。在自媒体迅猛发展,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网络舆情呈现诉求多元化、内容复杂化、传播加速化等特点,这就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现实来看,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舆情处置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但也有一些舆情事件的处置仍然不能令公众满意,舆情管理对许多地方政府来讲仍然是一块短板。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到公权力部门的舆情事件中,不少地方政府屡屡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尴尬境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舆情管理的好坏考验着执政者的执政智慧。

提高认识,

“一把手工程”给力舆情管理

一定程度上讲,当前网络舆情已不存在所谓的“敏感地带”,任何社会领域、任何时间节点、任何话题内容都有可能爆发较强烈度的舆情事件。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统计,多数热点舆情事件往往涉及纵向、横向等多个职能部门,仅靠单个部门之力很难化解舆情风险。

许多舆情事件中,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加剧了政府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问题事关整体与全局,应从战略高度看待政府舆情管理。当前形势下,政府舆情管理成为“一把手”工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防为主、治为辅,舆情管理需要全局意识

网络舆情是线下诉求在线上的反映,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往往都有其现实根源。许多社会问题之所以会引发网络舆情事件,两点因素不容忽视:一是现实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因此,解决现实问题是防范与化解舆情风险的关键。对舆情管理工作而言,预防舆情风险远比事件发生后的危机舆情处置重要的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这一要求对新时期科学进行舆情管理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做好舆情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离不开管理方式创新。舆情管理工作要从根源上下功夫,就要以解决公众实际难题为前提,实现端口前置,预防为主。舆情管理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这就需要将舆情危机意识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局,体现在政府实际工作的细微之处,着力解决可能滋生舆情风险的事关公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以点滴行动滋养官民关系的土壤,赢得公众信任。

提升施政理念,实现地方治理现代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在杭州会见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外代表时曾指出:“互联网也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互联,提高政府应对各类事件和问题的智能化水平。”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强调法治、服务、开放、平等、共享、对话等,这对于营造良好的舆情生态至关重要。

越是强调开放、包容、对话的社会治理环境,发生网络舆情事件的概率相对就越低。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切实贯彻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理念,抓大放小,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权力结构;严格依法依规施政,重视法治、人文精神,重视程序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政务公开范围和力度,完善电子政务,建立阳光政府。对于依法应予公开的事项都主动公开,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落实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畅通官民对话渠道。围绕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由政府有关机构的负责人,公众进行平等对话,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全面、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听证制度。

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舆情管理机制高效运转

诸多典型舆情案例都暴露出一个现实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舆情处置方面存在权威声音缺失、关键部门缺位、沟通协调缺乏等三缺症状。究其原因,或是舆情管理体制机制上缺少“一盘棋”的思维。舆情事件发生以后,不少地方回应漏洞百出,自说自话、数据打架、舆情反转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担心受到舆论指责,许多涉事部门不愿出面站到舆论前台,还有不少部门为使舆情事件的处置“留有余地”,出现了本该上级部门回应的情况,却让下级部门出面回应;本该由主管部门回应的情况,却让宣传部门来回应;本该“一把手”出面回应的情况,却让下属人员回应等。

舆情管理没有章法,必然导致事件处置的被动局面。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创新舆情管理,注重顶层设计,由“一把手”牵头解决舆情管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障舆情管理流程在行政系统中高效运转。一是要完善制度衔接与机构设置,明确舆情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应急管理流程,并予以制度化。二是建立舆情管理联动工作机制,既包括上下级的纵向联动,还包括同级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三是将舆情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形成自上而下重视舆情管理的机制氛围,增加舆情回应的针对性、积极性、有效性,告别舆情回应“倒逼”现象。四是制定工作细则、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考核,定期召开舆情管理联席会议,实现舆情管理工作常态化。

善用新媒体,让舆情管理从“倒逼”走向“主动”

    通讯技术的革新、进步对媒体形态产生深远影响,网络传播逐渐由单一走向融合。在微博、微信、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催化下,舆情事件从萌芽状态到大规模爆发阶段,往往就在转瞬之间。反观当前公职人员的执网能力却表现不佳,以至于有评论认为,我国公职人员执网能力普遍存在“三不”问题:不太懂网、不敢触网、不会管网。统计发现,公职人员的执网能力表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地方主官对新媒体越开明、越重视,相应的公职人员的执网能力就越强,反之公职人员的执网能力就越弱。

公职人员要提升执网能力势必要紧跟媒体技术的发展,主动融入到新媒体发展的大潮中。地方政府更要从舆情管理的战略角度看待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不但要紧跟媒体发展与传播格局的演变,总结舆论传播规律与特点,更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善待新媒体、善学新媒体、善用新媒体的舆情管理氛围。针对部分舆情事件,政府要充分新媒体平台抢先发声,协同作战,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上一篇:众云大数据平台重磅开启 舆情行业进入新时代
下一篇:新华网“舆情在线”发布大数据行业动态(总第12期)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