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舆情观察:当前舆论场网民焦虑的三大体现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霍晶莹

        每一次网络舆情的爆发,都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某种焦虑。这种焦虑是公众面对社会诸多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躁、不安全感。

当前,“焦虑”似乎正成为系列热点事件舆情反应的注脚。不少网民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缺乏安全感。早在几年前,广州日报等媒体就对“全民焦虑”的话题进行过探讨。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以“焦虑”为关键词搜索,2016年前半年,新闻的相关网页高达21.9万篇。论坛中,出现“焦虑”词组的文章达21.6万篇、博客文章6.8万篇。新浪微博中“焦虑”词频高达200万条,微信平台相关文章有近2万篇,知乎相关话题超过3千个。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论坛博客等传统互联网社区,亦或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乃至知乎、分答、果壳这种新型社群,吐槽 “焦虑”似乎都成为了网民不约而同的自发行为。

心理学对“焦虑”的解释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不适且无法指出不适原因的一种典型症状。然而,当这种负面情绪状态蔓延至全社会,促使“焦虑”成为舆论场的普遍情绪时,就已超越心理学范畴,成为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场的焦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1生存性焦虑

主要体现在对衣食住行、生命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担忧。例如,转基因问题近年来已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公共性话题,科学家和官方的解释非但无法使民间反对转基因的浪潮稍有消退,反而如同火上浇油,进一步激化了网民的反转情绪。房价的上涨伴随着政府的尴尬、公众的焦虑和学者的困惑,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天价更让网民倍感无力甚至绝望。非法经营疫苗事件中,网民的焦虑,不仅是担心疫苗失效,更担心监管失灵。常州外国语学校建在“毒地”旁边引发网民对环境污染的焦虑,重大涉环境项目的“见光死”、雾霾天气的频发更使得公众蓄积的环境情绪大范围显化。和颐酒店女子遇袭、深圳女生未带身份证被强制传唤、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等,都触动了公众缺乏安全的心理敏感点。

(图片来源:网络)

这类事件,由于多关乎民生及生命安全,出于“切身之痛”的利益攸关,相关事件的舆情沸点较低,焦虑情绪更易蔓延和传染。网民易于倾向借相关事件表达诉求和发泄情绪。“同理心”和“代入感”使得网民意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情事件中的当事人,这种不确定感和危机意识是影响舆情烈度的重要因素。

“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度。”在这类公共事件中,网民的焦虑多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职能部门消除网民疑惑缓解网民焦虑的过程,就是一个彻查事件的过程,也是一个坦诚回应的过程,更是一个取信于民和提升自身公信力的过程。

2发展性焦虑

主要表现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社会差距的扩大和社会流动的滞缓,使得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屡屡引发网民讨论。每年春节期间的回乡焦虑,展现了代际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窘境,其所呈现的是“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诉求。年仅14岁就列席深圳市政协会议的“阿玛尼少年”,提议“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未来”引来众声喧哗,背后是公众对社会公平的焦虑。江苏湖北跨省生源调控事件,是教育的区域公平这个沉淀多年的难题,创口再次迸裂。

类似事件屡屡引起共鸣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焦虑的主体中,相比人数更多,收入更低,却缺乏话语权的“沉默的大多数”来说,中产阶层的表达意愿更强烈,他们是舆论场发言群体的主力,其声音易被放大,甚至绑架舆论。再加上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与社交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增强,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影响、相互激化,甚至有将社会公共议题政治化的风险。


尽管也有网民认为,“中产焦虑”未免有点“何不食肉糜”、“无病呻吟”的意思。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产的情绪又是更大范围社会心态的晴雨表,是广大民众焦虑的一部分,值得政府高度关切,并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照坐标。

3道德伦理价值观焦虑

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选择困境、乞讨路人是真是假的内心纠结、高铁座位的让与不让、医患关系动辄紧张的尴尬、众多名人为暗藏的欲望痴迷于求神拜师等案例,都回避不了内心的焦虑。


前一段时间赵薇事件的发生与持续发酵,让网民看到了互联网公司已经具备的非常强大的“超级社会活动能力、超级连接能力、超级的金融和资本能力,以及超级的进化能力”。网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畏惧和质疑,也是焦虑情绪的反应。而近期王宝强事件的空前刷屏和狂欢,尽管与其明星身份的巨大影响力密不可分,但这一婚变案中的各种狗血情节和残酷现实:婚姻、家庭、出轨、谎言、财富、欺诈、阶级、美貌等,更是让网民唏嘘。有网民甚至将这一风波与南京彭宇案相提并论,认为其结果关乎传承几千来的家庭伦理和道德底线。“细思恐极”成为这两起明星事件在舆论场的重要关键词。

综上所述,“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是这些热点话题的典型舆论特征。每一次网络舆情的爆发,都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某种焦虑。这种焦虑是公众面对社会诸多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躁、不安全感。它动员的是一种防御性的生活态度,容易滋生出偏见、分化、对立和冲突,带来社会融合的困境。

“社会焦虑的泛滥,会最终突破意识层面而发展成现实行为,导致社会行为失控,诱发种种极端行为与群体性事件。”因此,正视这种心态、化解这种焦虑,给民众以获得感、尊严感、安全感就成为当务之急。而这种安全感是综合的,既包括当下的,也包括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上一篇:廊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次会议
下一篇:河北省委常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党课综述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