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文珩 杨苗苗 通讯员 张庆
2021年9月16日,“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开幕。图为开幕式文艺演出现场。(资料片)记者 贾珺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领域改革工作,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谋划推进。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全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大激发,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汇聚起廊坊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改革凝心铸魂,让党的声音进万家润民心
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只是等、只是看,要解放思想,找准方向,以实践为基础主动运用创新思维改革进取,寻求突破。
以思想之光照亮改革之路。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市坚持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法载体,驰而不息抓紧抓好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提升干部队伍的执政水平和干事创业能力,正本清源,以改革凝心铸魂。
走前人未走之路,行前人未行之事。我市充分发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采取集中学习、交流研讨、观看红色电影等方式,带动各级党委(党组)形成了全市理论大学习的生动格局。廊坊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经验在中宣部主管的《党委中心组学习》2021年第5期刊发,经验在全国推广。
改革传统宣讲模式,让党的声音进万家润民心。我市创新构建领导带头、专家参与、市县联动、部门跟进、村街覆盖的宣讲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宣讲“六进”“三进”全覆盖。
创新打造“理响为民”特色宣讲品牌,线下精心组建由市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先进模范组成的市“理响为民”宣讲团,仅2023年就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学两会、讲金句、送服务”走基层宣讲活动50场次,联动基层服务300场。
基层涌现出“三河有理、夜校讲堂”、大厂“大理厂响”、香河县“香音传理”、广阳区“红提包”、永清县“润心”宣讲、固安县“理论宣讲直通车”、文安县“大清河畔讲故事”、大城县“平舒”宣讲等特色品牌。
“这些都说到了咱老百姓的心坎儿里,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马坊村村民张杰,在现场聆听了“大理厂响”宣讲团的主题宣讲后,精神振奋,信心倍增。
以改革成风化人,汇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
如何以文化领域改革成风化人,汇聚起推进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时代问卷,廊坊精彩作答。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在全市上下一心、倾力做好2024廊坊经洽会筹办工作之际,5月6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双争促文明 助力廊洽会”系列主题活动正式启动,通过7项“双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号召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责任担当为大会贡献力量。
以文化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争”活动创新拓展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会空间,充分激发起全市人民服务大会的参与热情和饱满激情,共襄盛举,效果超出预期。《廊坊市突出建机制重实效深化拓展“双争”活动》经验做法,被省文明办在全省发文推广。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市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廊坊市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文安县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县)”。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市高标准建成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8个实践所、3420个实践站,实现县乡村三级阵地全覆盖。
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市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推动文化服务更接地气,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其中,安次区《社会化运营 精细化管理 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评为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以改革为引领,健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机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改革作引领,我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健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机制,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培育文旅新业态、建设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夜间消费经济、塑造文旅特色品牌等系统建设,文旅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2020年12月,廊坊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为京津冀地区唯一入选城市,形成了文旅促消费“廊坊经验”。香河县荣获“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改革是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鼎故革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传统旅游拓展内涵。从1812年的婺源汪口村,到1974年的苏州东风区二商店,再到1999年的广州番禺筒子楼、2018年的北京耳朵眼胡同53号院……大小12个室内剧场,上百个情景空间及室外剧场穿古越今,演绎着不同的“红楼故事”。2023年7月,“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在廊坊正式开城。
“来之前,我特意先从网上买好了饰品和服装,精心打扮后才来‘沉浸式’游玩。”特意从北京赶来打卡的游客张天说。
如何提升文旅持久吸引力?答案是找准改革创新路径,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
在沉浸式业态抢占文旅行业新赛道的当下,我市改革创新旅游体验场景和模式,打造文旅特色街区,富地文体商旅街区、梦廊坊戏剧公园成功获批第一批、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改革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打破传统旅游产业模式禁锢,创新思路,抢抓机遇,积极推动戏旅产业协同发展,以戏旅新业态带动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升级。聚焦京津游客体验和消费偏好,梳理整合全市“戏剧+旅游”特色资源,拓展出大厂回族自治县“域见未来”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永清县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等多种戏旅新业态,全力打造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先行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拓展文旅产业主题内涵,我市成功举办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首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圆满承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戏旅之城”品牌元素赋能文旅消费,廊坊逐渐成为京津游客周末休闲首选地。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市坚持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发展中求创新,紧跟实践发展,紧贴社会需求,不断创新思路、方法和路径,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谱写出惠及全市人民“文化民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