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共建共享 增强百姓获得感
——“治国理政·河北实践”系列综述之五
□本报记者 潘文静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在燕赵大地上,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脱贫攻坚补民生短板
——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主攻方向,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总书记问我们老两口一年收入怎么样,能不能吃上水。他盘腿坐在炕上,没有一点架子。”近日,说起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来访,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村民唐荣斌依然历历在目。
这份关切,温暖人心。
2012年12月29日、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专程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真贫、访真穷。他先后到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亲切慰问贫困群众,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些年来,全省干部群众携手向贫困宣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5274元,提高到2014年的6839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春节刚过,我省1800余名省直机关工作人员背起行囊出发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精准脱贫驻村干部。
今年全省共选派2.2万余名精准脱贫驻村干部,这是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八战略”的措施之一。日前出台的《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思路,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为主攻方向,聚焦“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3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小康路上,河北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增加就业固民生之本
——今年一季度,全省就业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城镇新增就业20.7万人,同比增长1.8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省委、省政府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持续发力不松劲。今年一季度,全省就业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城镇新增就业20.7万人,同比增长1.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8.6万人,同比增长2.3万人。
作为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大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省去产能任务繁重。改革难免带来阵痛,如何应对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和职工安置问题,成为不容回避的挑战。
周振超原来是迁西县一家铁矿企业的职工,去年底这家铁矿关闭后,他一直为如何找到新的“饭碗”犯愁。年初,他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大礼包”——针对像周振超这样的矿企职工,迁西组织了招聘会,一共提供了2267个岗位。周振超如愿以偿,实现转岗就业。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应对去产能、治污染涉及职工再就业问题,出台《关于做好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稳岗政策帮扶力度,通过企业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兜底等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截至4月末,全省累计为1201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5.82亿元,惠及职工102.59万人。
创业是就业之源。今年3月份,我省正式启动实施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根据省人社厅印发的《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今后三年,我省将扶助创业30万人(其中大学生3万人),带动就业90万人,创业培训60万人。我省将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众创空间400家以上。
与此同时,我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进一步带动了社会就业。今年前四个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5.32万户,同比增长22.34%。截至4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43.6万户,同比增长20.8%。
扩大社保强民生之基
——让广大人民群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养老金够花,咱的生活也滋润。”5月12日,拎着刚买的时令海鲜,秦皇岛市海港区62岁的张洪石满面笑容。“十二五”期间,我省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月人均1417元提高到228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月人均55元提高到75元。乘着这股东风,张洪石的养老金也从2011年的每月1400余元,涨到现在的2500余元。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就是最为实在的“获得感”。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就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保障性住房里传来阵阵的欢笑。2015年,我省实现了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20万套、基本建成17万套的目标。“2016年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1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5万户”的承诺,掷地有声。
大病保险带给群众稳稳的幸福。截至2015年11月30日,5809.44万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有了大病保险,参保率100%。“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加快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的目标,备受期待。
新建县城中学飘出琅琅书声。“十二五”时期,我省投入188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省111个县(市)达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标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的计划,鼓舞人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省民生改善从未停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加。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314.6亿元。其中,重点民生支出增长较快,住房保障、科学技术、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2.7%、57%、47.7%、35.7%、22.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