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发言人眼中的“说话之道”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专电(史竞男、孙玺)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完善,重大新闻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为常态。如今,已有25个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担任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人数达230余人。新闻发言人成为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在他们看来,又该如何“发言”?

  日前,人民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联合主办了舆论危机化解之道座谈会,不少新闻发言人和业内专家表示,在新的舆论形势下更要积极主动发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促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化进程。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话语的时代,一方面要求信息公开透明,及时面对媒体和公众说话;但另一方面,由于说话不当造成雷人之语,‘一言不慎成千古恨’的现象频发。”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

  他举例说道,四川雅安地震后,时任市委书记的徐孟加面对采访时不说灾情、措施,只说“领导重视”,引起舆论哗然。一番人肉搜索,徐书记变成“徐三多”(表多、情人多、钞票多),于是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因为说话惹是非,添麻烦,甚至丢乌纱,于是官员们日益变得“恐媒”“拒媒”和“防媒”。

  “由于观念、机制和方法的滞后,致使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的媒体多元格局、舆论形成方式变化不了解、不适应,而存在不敢说、不愿说和不会说、不善说的问题。”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指出,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之后,由“口灾”导致次生灾害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怎么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武和平卸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岗位后,转身归学,致力于新闻发言人的教学培训,深感实践中政务公开与舆论引导遇到很多挑战。他在新著《公开,才有力量》一书中指出:如何让公众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首先,立足点不是自己,而是听众,要为他们的利益着想,说对他们有益的话;其次,要注重方式,不能板着面孔说教。“政府说得越多,政务越透明,被信任的程度就会越高。公开,才有力量。”武和平说。

  “发言的伦理原则比怎么说更重要。”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应该从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妥善处理这五个方面把握公开的原则。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舆论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有“通讯社”。“一旦事发,你不说别人说,报纸不说网络说,中国不说外国说。”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表示,面对这样的变化,政府应该抢着说,更主动地说,否则会危机四伏。

  “面对突发事件不仅要有话敢说、快说,还要有话会说、善说。”《中国新闻周刊》首任总编辑田惠明表示,新闻发言人不能总讲刻板僵硬的官话、千篇一律的套话、四平八稳的空话、歌功颂德的废话,而是要说仗义执言的话、幽默风趣的话、朴实无华的话。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说:“事实证明有好的新闻发言人不如有好的机制,好的机制可以造就好的新闻发言人。”在她看来,新闻发言人不是个人的问题,还需要一套制度的保障。

  今年2月,《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出台,要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与会专家认为,这是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补充和保障,也对如何“说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如何促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答记者问
下一篇: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