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品质城市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下足“绣花”功夫,做足“精准”文章,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深化市容治理,一座富有特色、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品质城市跃然而出。
一出门就能进公园,行走间美景时时映入眼帘。家住东安路格林郡府小区的市民何玉贤说:“我家附近有好几个街边小游园,伴随清爽的空气,散步娱乐、跑步健身,随时随地享受幸福惬意的生活。”一批小而美的精致游园,接连出现在市民家门口,成为儿童游乐、市民休闲的空间。
三步一景、五步一园,处处见绿、步步见景。2021年,我市持续推进“花园城市”建设,为迎接“5·18”经洽会和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对迎宾线和重要节点进行了全面美化,改建优化原有绿雕15组,摆放鲜花100多万盆。以“名人月季,花事廊坊”为主题,在和平路、艺术大道、丹凤公园、瑞丰公园等地,选择适合月季生长、效果提升显著的地段增加市花种植。完成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种植品种月季21万余株、树状月季485株、花灌木530株、摆花2.5万株、成品花架251组,全面优化市区园林绿化景观效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祉。
除“增绿添景”之外,2021年,我市还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和三河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2个重点民生项目;完成了安次区2021年省级抗旱应急项目。举行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集中开工仪式,先期开工建设河道清淤、堤防加固、堤顶路硬化、穿堤建筑物、拦河建筑物等工程,预计2022年上半年完成河道绿化和堤顶路工程,恢复河道功能,为推进中心城市板块崛起、建设“水润之城”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背后,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承载着人民群众幸福的“密码”就在这些随处可见的细节里。
“牡丹、水仙、荷花、桂花、蝴蝶兰……”2021年12月28日,记者走进广阳区春华里小区,只见楼体每一面都绘有不同种类的花卉图案,并配有与其对应的优雅诗句,老旧小区不仅“颜值”升级,也更富内涵。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021年,我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4个,改造总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共479栋楼,惠及居民2.2万余户,总投资约8.5亿元,改造工程目前已全部完工。全市老旧小区共加装电梯27部,居全省首位。
位于市区文化艺术公园内新改造升级后的公厕,让人眼前一亮。沙发、茶几、绿植、环绕立体音响、新风除臭空气净化系统,在提升如厕体验的同时,新改造的公厕一改原来单一的城市公厕功能,增加了休息室,设置了第三卫生间等。
今年,我市深化“厕所革命”,建设“智慧公厕”,让单一的“方便”之所,变得既智能化又人性化。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城肥站站长张桂林介绍,为了让公厕“好找、好用”,市区238座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同时,在市区道路两侧安装“公共卫生间”指示牌600多块,指示牌上印有智慧公厕二维码,市民扫码即可获取市区公厕电子地图。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全市3059个村庄配置村级保洁员15134名,共有垃圾收集点40590处、垃圾收集车9953辆、垃圾收集站1762处,各类垃圾转运车862辆,乡镇垃圾转运站110座,已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以“点(站)-车-站”为模式的收运体系全覆盖。
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全方位、无死角、补短板、惠民生,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今年,我市不断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坚持市容环境治理和常态化创城工作双抓双促双提升,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相继颁布实施《廊坊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廊坊市城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等法规。
深入推进“门前三包”全覆盖,集中力量攻坚重点难点问题,全力完成文明创建工作任务目标。今年以来,处置城市管理各类事项32.26万件,日均处置近1000件,立案处罚854件,处罚金额528.63万元;处置“门前三包”类案件24.24万件(含停车),更新“门前三包”责任信息850条、更换责任牌1000余块;承办省市交办事项5763件,承办数字化案件8.23万件,结案率99.27%。
无街不美景,无处不精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前行,展示出活力更加显现、生态更加美丽、品质更加提升的城市新形象,让城市更有“气质”,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记者:滕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