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聚焦人口增长、透视廊坊发展系列述评④ |文化建设 蓬勃发展

城市文化生活场馆建设品质持续提高,市民可在市区多家书店阅读。本报记者 贾珺 摄


(本报记者 贾树敏)“七普”数据显示,廊坊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110.52万人,达到546.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2.29%,全省增速第一,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一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来源于其独特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独特靠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只有当人与城市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时,城市的个性魅力才得以发挥,并且光芒四射。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城市,京津雄“黄金三角”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我市立足毗邻京津的“人缘、业缘、地缘”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活动平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汇集各方力量加大文化事业文旅产业投入,推进廊坊经济发展,促进廊坊精神的形成和弘扬,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让廊坊焕发出耀眼的文化光华,成为宜居宜业、人人向往的人口聚集核心区域。

文化事业

——留人又留心的精神栖居家园

文化是吸引人驻留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廊坊10年来一路飘红上扬的人口增长曲线背后,是同样令人振奋的经济增长线。经济发展又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廊坊市用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得到显著优化,开创了廊坊市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作为新兴城市,廊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政策保障,逐渐加大文化投入,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反哺文化事业,再以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果。”市文广旅局局长李艳霞说。

廊坊旅游景点硬件设施相对较少,但文化场馆、文化资源丰厚,如何让人们不只是匆匆路过,而是乐在其中,愿意为“文化情怀”买单?廊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多种途径,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激发和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带动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

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5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383个,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先后建成廊坊市文化公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壹佰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廊坊市文化产业规划馆、廊坊市美术馆、廊坊市非遗展示馆等已列入廊坊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内容并正在逐步实施。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馆6个、文化传媒公司432家,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文化消费设施场所和文化供给基本阵容……

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惠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将更多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

多年来,廊坊市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文化活动惠及千家万户。“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文化体验大讲堂、“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双百双十”农村文化先进评比……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为廊坊百姓奉献了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有温度的文化生活成为廊坊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重要精神维度。

文旅产业

——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的磁石

新年伊始,文化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公布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名单。全国范围15个示范城市中,廊坊市作为“河北唯一”赫然在列。廊坊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试点到示范的飞跃。

回顾过往,成绩斐然。自201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廊坊丰富产品供给、做强业态、做优产品、活化资源、促进文旅消费……廊坊文旅产业表现出强劲韧性和充沛活力,成为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汇聚,推动廊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廊坊充分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四廊、八坊、多点”的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实现了全域皆风景、四季皆可游。坚持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为重点,全区域统筹、多层级联动、各领域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构建具有廊坊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业从快速发展向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转变。

2020年廊坊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突破以往“单县”办会模式,由霸州市、文安县和大城县三地联合承办,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云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产品创新。举办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从2016年开始,廊坊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旅发(文旅)大会,在全省首先建立“1+10”平台机制,实现全域旅游由部门推动向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转变。各级政府补短板、强品牌,精心打造了“三大特色主题旅游区”,全面叫响了“京津乐道 绿色廊坊”城市旅游口号。廊坊市先后荣获“京津冀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魅力和品牌价值会奖目的地”等称号,树立了廊坊文旅品牌新形象。

如今,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自然资源禀赋,廊坊倾力打造“中国景泰蓝之乡”“中国风筝小镇”“中国红木城”“大厂影视小镇”等文化名片,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旅游、传统农业、艺术品制作等特色领域融合,实现了人流聚、文旅兴、城市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文化自信

——文明铸魂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廊坊在历史传统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中,形成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的大气,“不畏强手、要好争先”的锐气,“开放包容、自信谦仁”的和气。如今,“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为这座文明之城的全体人民树立了符合时代潮流与地域特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时光回溯到2020年,廊坊喜摘“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廊坊人民为之奋斗18年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这是廊坊城市文明进步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明,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风骨。它如春风化雨,拂去粗鄙,滋润德行,催开幸福之花,让这座毗邻首善之区、地处京津雄金三角核心区域的协同发展前沿城市拥有了今非昔比的气度,546.41万廊坊人民作为主角共同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廊坊坚持“欲创文明城,先育文明人”的理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血脉,激发全民知行合一的文明自觉,全面提升文明素养,一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崛地而起。

廊坊市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将内在的文化禀赋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让城市与文化同频共振。

——见贤方能思齐、崇德才能向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在廊坊大地层出不穷。典型引路,叫响“廊坊好故事之城”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屡现不鲜。廊坊人用向善、大爱彰显着明珠之城的精神气质,更为文明城市创建增添了温度与动力。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年组织市县两级文艺院团进校园演出2000场次,组织戏曲、书法、国画等国家级会员130余人为中小学生讲授传统文化课程300余次。

——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创作大型音乐剧《紫檀》等文艺精品在全市巡演,纪录片《大运河传奇》在央视播出;大厂评剧歌舞团创作的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现代评剧《焦裕禄》等赴京演出。先后创排了舞台剧《双河》、河北梆子《宋相吕端》《孙毅将军》、大型现代京剧《脚印》等文艺精品,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与此同时,走出去的领域不断拓宽……

廊坊市大力实施“廊坊文化走出去”工程,深挖廊坊文化底蕴,打造廊坊特色文艺精品,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多次走进多个国内城市,走进波兰、斯里兰卡、葡萄牙、泰国等国家,廊坊文化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春风化雨花竞放,姹紫嫣红物候新。今天,在廊坊这片魅力热土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及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创新活力迸发,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廊坊文化强市的宏伟画卷正徐徐铺展,文明内化的精神力量将激荡着546万廊坊儿女,为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廊坊市举行党史知识竞赛线下赛决赛
下一篇:建设文化高地 赋能美好生活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