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杰 张欢 滕雪叶
长城新媒体、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记者在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建设现场采访。本报记者 刘向 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五个廊坊”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事在人为、路在脚下”的精神和勇气破局开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书记杨晓和“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讲话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担当、奋发作为,在抢抓机遇中刷新“廊坊速度”,在攻坚克难中铸造“廊坊质量”,廊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迸发、勇立潮头。
新闻记者,是廊坊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4月27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廊坊篇章”大型采访行活动正式启动,这既是中省市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行动,也是增强“四力”、深化“走转改”的关键举措,更是全面宣传廊坊高质量发展亮点成效、为加快建设“五个廊坊”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的集中行动。
用镜头记录拼搏,用笔触书写奋斗。一个多月来,中省市30余家新闻媒体、100余名记者披星戴月、昼夜兼程,总行程2000多公里,辗转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廊坊临空经济区及市直重点部门的150余个重点点位,面对面采访300余人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报道全市上下“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拼搏奋斗和精神风貌,全景展现新时代加快建设“五个廊坊”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效。
凝聚磅礴精神伟力,奏响时代发展强音。一个多月来,广大新闻记者以“脚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以“眼力”见微知著、发现亮点,以“脑力”深思熟虑、挖掘精彩,以“笔力”表达呈现、打磨精品,综合运用报、台、网、微、端等传播手段,发稿总量超过500篇,总字数50余万字。一条条真实全面、客观理性的新闻稿件,一幅幅直观生动、鲜活感人的影像画面,向全市上下传递出新时代加快建设“五个廊坊”、争做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信心和力量。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冲锋在前
——始终坚持政治站位,聚焦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事在人为、路在脚下”的廊坊故事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红”,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位居全省第1位,大发展、快发展的脚步铿锵豪迈。但是,产业结构不优、实体经济偏弱、资源要素趋紧等问题凸显,亟需迅速破题开局,廊坊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强有力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可以凝聚发展正能量、提振工作精气神。集中宣传全市上下抢抓新机遇、加快建设“五个廊坊”的生动局面,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向四做”要求、提升“四力”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有助于动员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提振发展信心、砥砺发展斗志,在全市上下形成“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浓厚氛围。
4月27日,“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廊坊篇章”大型采访行活动正式启动,全面拉开中省市媒体集中采访我市“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加快建设‘五个廊坊’”的序幕。
此次采访行活动为期一个月,按照北、中、南、市直重点部门四个板块进行,邀请到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北日报等20余家中省新闻媒体,廊坊日报、廊坊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市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同步参加。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始终保持“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重点工作、民生实事、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保障任务,把一个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看似不可能的大事、难事变为可能,办成好事。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和典型意义的新闻素材,成为此次采访行活动取之不竭的新闻富矿。
记录时代变迁,是记者的天职。“宣传好、报道好廊坊的各项改革发展成就,我们责任在肩、义不容辞。”河北日报廊坊分社社长孙占稳在采访行启动仪式上说,将深入践行“四力”要求,改作风、转文风,努力采写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佳作,展现廊坊市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新气象。
当天启动仪式后,由中省市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行队伍乘车出发,立即奔赴北三县实地采访。其中,廊坊日报社北三县采访小组共11名成员,由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长青带队,《廊坊日报》记者刘杰、王洋洋、杨苗苗、陈童、杨巍,《廊坊都市报》记者李博楠、杨锦乐、曹明明,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思汀、杨桦等参与采访,全面整合报、网、端、微资源,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真情讲述三地“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生动实践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
4月27日至30日,廊坊日报社时政采访部记者王洋洋深入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真切感受这片土地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程中的拼搏与奋斗。四天时间,她深入25个重点点位,面对面采访近30名负责人,白天奔波辗转,晚上加班写稿,第一时间刊发《不等不靠干事业 借势借力大发展》《激情干事业 小县大作为》两篇深度稿件,共计1.3万字。“三河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厂全力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后花园,这是两地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她说。
推进园区“二次创业”,赋能高质量发展。“不管是巧用‘腾笼换鸟’模式的圆通北方总部基地,还是高举科技创新旗帜的德基机械、河北南玻,都是‘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生动实践。”5月23日至24日,在永清县采访期间,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李雷与同事韩佳松、崔艺轩、胡晓鹏,凭借强烈的新闻敏感,用心捕捉新闻线索,生动描绘了全力加速跨越争先的永清新形象,精准剖析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临空经济区建设作为廊坊“一号工程”,始终吸引着廊坊日报社总编室记者张春娥的关注。利用两天时间,她集中采访了7个重点项目,真切感受临空建设者将“大局、情怀、拼”的临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奋进力量。《初心使命坚如磐石 干事创业激情澎湃》这篇稿件,充分展现了临空经济区良好的发展势头,极大鼓舞了“临空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
此次大型采访行活动,既是一场与时代足音的激情对话,更是一次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
临空经济区掀起开发建设新高潮,攻坚克难决战北运河旅游如期通航,加快推进园区“腾笼换鸟”“二次创业”……一个多月来,广大新闻记者真切感受全市党员干部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体验各地园区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品味市民百姓浓浓的获得感幸福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采制了诸多“见人见物见思想、有声有色有故事”的鲜活新闻作品。
突出宣传好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廊坊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突出宣传加快建设“五个廊坊”的典型经验和亮点成效……一个多月来,广大新闻记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在时代前沿、记录时代发展,全力以赴为廊坊高质量发展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昼夜兼程,敏锐捕捉,深入挖掘
——用镜头记录拼搏,用笔触书写奋斗,以实际行动展现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深入基层“沾泥土”,走近一线“抓活鱼”。此次大型采访行活动,让铲车穿梭、塔吊挥舞、昼夜奋战的重点项目建设工地,车水马龙、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成为新闻单位锤炼队伍的平台、广大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战场。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承载地。作为采访行团队的一员,廊坊日报社总编室记者杨苗苗利用8天时间,深入三河、大厂、香河和固安的39个采访点位,将园区和企业的火热生产场景、蓬勃的发展势头,用细腻的笔触精准记录下来。
白天,杨苗苗走进产业园区,关注项目建设,用脚步丈量经济发展;晚上,整理采访素材,经常写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在《廊坊日报》,她先后刊发《科创“集结号”点燃发展新引擎》等4篇园区报道。她说:“廊坊园区发展各具特色、步伐坚定,我真切感受到激情干事业、奋力快发展的强劲脉动!”
扛起镜头、拿起话筒,战高温、斗酷暑、顶风雨;敲击键盘、落笔成章,加班熬夜、废寝忘食。采访期间,广大新闻记者讲述着一个个“分秒必争、拼搏竞进”的奋斗故事,定格了一个个“激情工作、奋发作为”的精彩瞬间。人们看到了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也看到了他们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京南明珠,品质固安;西有雄安,东有文安。作为一名新闻一线“女兵”,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王阳接到赴固安、文安的采访任务后,与同事们一起进园区、入车间、访企业。在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文安县文化艺术中心等施工现场,她用话筒和声音将经济发展动态及时传递给电视观众。
作为一名哺乳期妈妈,王阳在固安、文安的整整四天时间,白天采访、录像,晚上整理素材、写稿,《固安县:全面开启“二次创业” 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等4条新闻第一时间在《廊坊新闻》节目播发。“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我必须无条件地冲锋在一线,这是工作,更是责任!”她表示。
行走在赵王新河岸边,河面波光粼粼,芦苇风中摇曳,让人流连忘返。5月27日,廊坊日报社摄影部记者贾珺刚刚走下河堤,疾风骤雨袭来,虽顶风冒雨坚持拍摄,照片效果却不甚理想。第二天全部采访结束后,她又专程赶赴赵王新河补拍照片,只为用相机定格最美的文安风景。
清晨出发,中午赶路,晚上修片。贾珺日夜兼程、克服困难,共拍摄园区企业、项目工地、环境整治等图片1000余张。因为忙碌的工作,她没有承担起母亲应有的责任,陪伴2岁女儿的时间少得可怜。“新闻记者是个充满挑战、需要激情,还时常要吃苦、作奉献的职业,这样的工作状态,我早就习惯了!”
“女性能顶半边天。”一线新闻女记者,为此次采访行活动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廊坊日报社时政采访部记者张欢、吴琼、王满凤的孩子仍处于哺乳期。采访再苦再累、再紧再难,她们也无惧无畏,从紧张的采访现场回来,废寝忘食整理采访笔记,挑灯夜战敲击键盘写稿,在《廊坊日报》第一时间刊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经济实力》《做强园区承载平台 构建“3+1”主导产业》等深度稿件。
早晨8点半出发,中午12点结束采访;下午2点出发,采访结束后已是晚上7点;8点吃过晚饭后,又是紧张的写稿时间。这是在霸州两天采访期间,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韩亚娟的工作常态。随后,《霸州市: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走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新路径》等报道第一时间播发。“传播廊坊声音、讲好廊坊故事是我的职责,我非常珍惜此次采访的机会,努力为廊坊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采访行活动中,每天的工作都是全新的,海量的新闻素材等着记者去采集。“5+2”“白+黑”,成了大多数新闻记者的常态。他们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努力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丰富的呈现方式,刊播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在历时一个多月的采访中,廊坊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杨桦和张思汀两个人轮流参与跟进。不论是烈日当头的酷热天,还是冷雨淋漓的阴雨天,他们总是肩扛摄像机,入工地、进厂区、走乡村、访百姓,共拍摄了2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并第一时间将采访素材编辑、剪辑成新闻报道,及时在廊坊传媒网和“学习强国”廊坊平台播发。“基层一线是践行‘四力’的战场,再苦再难再累,我们也坚持到底,决不轻易言退!”
一个多月来,《廊坊都市报》摄影记者杨锦乐走遍10个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和廊坊临空经济区,共拍摄1万余张照片,用镜头全方位记录了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紧张忙碌的生产一线和流连忘返的生态美景。“在火热的采访现场,仿佛听到廊坊巨轮加速向前的轰鸣声!”杨锦乐说,连日来看到了全市党员干部“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精神状态,感受到了廊坊跨越发展的进取魄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是一次记者内心受教育、思想受洗礼、“四力”受锤炼的难忘经历。
……
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星月作伴,他们用镜头记录拼搏,用笔触书写奋斗,以实际行动展现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他们勇担使命、践行“四力”,克服困难、昼夜兼程,敏锐捕捉、深入挖掘,让新闻有温度,让文字有力量,用一组组镜头、一篇篇文稿、一段段音视频,激发了斗志、鼓舞了信心、凝聚了力量!
全媒融合,同向发力,奏响强音
——汇聚全战线力量,把握时度效要求,以强大宣传声势为加快建设“五个廊坊”提供思想舆论支撑
“大事难事看担当,关键时刻看能力。”在全市上下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加快建设“五个廊坊”的关键节点,广大新闻工作者用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量、最大的规模,下基层、入车间、进工地,全面展示了廊坊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传递了坚决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强大正能量。
此次大型采访行活动历时一个多月,难度大、任务重、要求高。作为党报党媒,廊坊日报社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践行“四力”要求,精心选派36名骨干记者,组成采访行宣传小组参加采访报道。《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安排重点版面,设置采访行专栏,确保精心排版、图文并茂,第一时间刊发41篇新闻稿件、220余张图片,总字数17万字,全面宣传“五个廊坊”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新举措、新实践。
例如,《廊坊日报》开设“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廊坊篇章”专题专栏,推出《不等不靠干事业 借势借力大发展》等14篇深度解读文章,《“二次创业”擂战鼓 数字经济转型忙》等12篇园区主题报道,总字数11万余字,精准探析各地各部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推出《精准对接 高端起步》等12个整版图片,刊发总量150余张,全景展现全市上下“只争朝夕、大干快上”的新热潮,“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新气息,政治站位、主题谋划、版面设计全面提升。
采访行启动后,廊坊广播电视台安排34名骨干记者、播音员参与采访行活动,深入项目工地,走进园区企业,将镜头、话筒对准基层,讲述一线感人故事。特别是,他们采用主持人出镜、无人机航拍等多种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现场感和可视度。开辟“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廊坊篇章”和“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园区建设进行时”专栏,播发稿件23篇,均为头条或提要播发,稿件播出总时长超过170分钟。
与此同时,廊坊日报社、廊坊广播电视台发挥新媒体即时传播优势,利用公众号、客户端、图文直播等矩阵平台,以图片、视频、语音等形式24小时不间断更新报道。
廊坊日报社统筹报社8大类30个媒体发布终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让新时代廊坊精彩故事更加鲜活可感、入脑入心。廊坊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王丹介绍,报社新媒体共发布“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廊坊篇章”相关新闻报道274条,目前总阅读量达到50余万人次。“特别是,我们将‘学习强国’廊坊平台作为此次采访活动的重要宣传载体,共发布12篇专题稿件和12个视频作品,掀起对外宣传廊坊发展成就的新热潮。”
“讲好新时代的发展故事,是新闻记者的时代担当。”一个月来,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转战廊坊各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舟车劳顿,用群众的视角和语言,采访和推出了200余篇接地气、冒热气、弘志气的精品佳作。
连日来,《人民日报》刊发《引进优质项目,加快提档升级,河北廊坊——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点》,《经济日报》刊发《廊坊:区位优势转为发展胜势》,《河北日报》刊发《用足用好两大机遇 加快建设“五个廊坊” 在协同发展中彰显“廊坊作为”》;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客户端刊载《“腾笼换鸟”三河科创园区成长记》《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来,看智慧城市的模样》《廊坊兴业智谷:从“水泥堆”迈向科技园》等文章。《新闻联播》《河北新闻联播》播发《千年运河再现新生机》《廊坊北三县:争当协同发展排头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报道……
“用笔端、镜头、话筒、采撷‘冒热气’‘带露珠’的素材,讲述有温度、有灵魂、有激情的故事,是新闻记者的责任和义务。”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祝雪娟深入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采访,通过微视频、图片、文字等全媒体方式全方位展现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场景。目前,共刊发《三河:科创园强磁场 好项目来“扎堆”》《大厂:“二次创业”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香河:头号工程战正酣 确保北运河旅游通航》等16篇新闻报道。
中省市新闻媒体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为廊坊经济加速发展鼓劲加油,有力提振了全市上下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采访行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事在人为、路在脚下”的认识,深化了对“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以‘上瘾’的劲头抓园区、上项目”的认识。“廊坊全市上下激情干事业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风貌让人深感震撼,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和精彩片断令人印象深刻!”
提振发展信心,砥砺发展斗志。一个多月来,广大新闻记者用脚板探索廊坊发展的精彩纷呈,用故事记录城市前进的坚实脚步,用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定格”奋进路上的美丽风景,构建起“上下媒体共同发力、内宣外宣统筹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台合唱”的大宣传格局,为加快建设“五个廊坊”、争做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当前,廊坊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也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困难压不垮,奋进正当时。”广大新闻记者正以一件件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新闻报道作品,坚定着人们激情干事业、奋力大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如今,他们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把镜头对准一线、把笔端触及基层,依然在坚守、在战斗、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