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之年。实现加快建设“五个廊坊”、争做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既要抓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赶考”工作,又要抓实弥补短板漏洞的“补考”工作,从最薄弱的基层基础基本工作“补”起。
审时而度势,谋定而后动。全省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以来,我市将其作为夯实根基、补齐短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统筹推进,狠抓落实,着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人居环境洁净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持续用力推动全市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实现整体提升、全面进步,为加快建设“五个廊坊”提供了强力支撑。
完善基础设施,乡村致富有“道”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三河市燕郊镇二街村是老城区,有村民1528口,曾经村街内多是土路,人难走、车难行,道路硬化成了二街村村民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近日,记者走进二街村,看到施工人员正在抢抓工期,把全村最后一段土路进行硬化,让水泥路通到每一户村民家门口。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漫步村内,纵横交错的道路铺上了水泥路,街道干净平坦,环境整洁美丽,以往脏、乱、差的旧面貌彻底改变。“以前不愿出门,现在只要有时间就会沿村里小路遛遛弯、散散步。”村民走在街道上,感到便捷又舒心。
不仅对村街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该镇还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村街面貌焕然一新。一条条公路就像毛细血管,修到了家门口、田地间,把节点、村落、绿道串珠成线,实现了乡村道路与县道的互通互联,美丽公路成了百姓的“康庄大道”。
保基本、兜底线。燕郊镇二街村打通道路“微循环”只是我市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一个缩影。“三基”建设年活动中,我市强化路水电气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创建提质扩面,27个农村公路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扎实推进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年内计划新建改造农村电网线路185公里。
同时,强化住房和供暖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加快热源、热网建设,8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已全部启动,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999套,省定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已提前完成。强化城乡供水保障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快建设农村地表水厂、铺设输配水管网、改造村内供水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已建成粪污处理设施1座、覆盖62个村。
美化人居环境,擦亮发展底色
干净整洁的村道,美观大方的房舍,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承载居民精神寄托的活动广场……这些自然美景成为我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注脚。
走在香河经开区环保产业园,干净整洁的村落和街道映入眼帘,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等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春季,环保产业园全面开展了一场“村庄清洁”行动,对辖区主要街道、绿化带、村街卫生展开集中清理整治,对村庄及周边、坑塘沟渠、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美化一处,切实改善了村街“脏乱差”现象。同时,他们对清理出的场地进行合理利用,建设成小菜园、小游园、小果园等,辖区农村环境空间得到净化美化。村民纷纷点赞表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富裕文明的美丽新农村正在“蝶变”。
今年,我市继续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和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有力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洁净化,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完成具备改厕条件村庄旱厕改水厕任务。推广“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推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
美出特色,打造精品,我市还将继续开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美丽社区、精品街道创建,年内建成120个美丽乡村,布局创建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村村有美景,处处皆画卷。行走在各个乡间小道,看到的不仅有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更有村民们那一张张幸福、快乐的笑脸。
做活产业文章,开发绿色“银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我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引擎,抓实抓好重点任务,高质量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我这餐厅就要开业了,好好收拾收拾,准备在旅游旺季迎接客人。”来到大厂回族自治县小厂村,村民王春玉正拿着扫帚打扫自家小院,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私房餐厅别具风格。王春玉充满期待地说,“民族特色是咱这的优势,镇里抓住机会发展文化产业,搞旅游,这是带着咱农民发家致富呢。你看,村子美了,生意也来了,我们在家门口欢迎游客到这里来观光体验,尝尝我们这的特色小吃。”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小厂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以文化产业、全域旅游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村“会客厅”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周边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及商业街两侧商户改造、周边民宿改造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条集中展示经营民族特色饮食、民宿和乡土文化的民族特色村寨商业街,持续提升小厂村民族特色村寨水平,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一张特色名片。
产业发展了,乡村才有振兴的动力源。我市一手抓好粮食和种源安全,一抓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通过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农村电商等一批新业态发展风生水起,培育家庭农场试点10个,全面打造“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市抓好多元增收机制建设,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强化防贫监测和帮扶,切实兜住民生底线,帮助1701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返岗复工。
延伸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民心所望,施政所向。面对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事业性服务供给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市把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放在最高位置,在增进福祉、共享发展上攻坚突破,推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前不久,家住文安县兴隆宫镇夏村的赵美乐因急性冠脉综合征突发胸部剧痛,就诊于文安县史各庄中心卫生院。“以前,有点毛病,都要到廊坊大医院治疗,现在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在这里治疗水平好,花费也不多,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
今年,文安县全力打好“补齐民生短板”的硬仗,合力攻坚落实基层卫生基础设施提标升级。目前,文安县医院、文安县中医院分别与全县20所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形成了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不仅医联体建设,我市还有序推进负压救护车和核酸检测车采购、“健康小屋”建设、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项目,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让百姓在县域内就能实现一般病、常见病的诊疗,不断增强县域内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心就是最大的民生。此外,我市滚动实施民心工程,加快补齐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校级差距大问题,新改扩建8个幼儿园和25所中小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保障基本、公益普惠的教育服务体系。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市新增就业2.17万人,创业服务27026人。优化社会保障服务,稳步开展基本医疗、精准救助、养老工程等工作,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强化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廊坊”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我市以“三基”建设年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推进平安廊坊建设,一张基层社会治理“平安网”正在铺陈开来。
安次区永华道街道的馨语社区是一个有着“聪明大脑”的“智慧社区”。在这里,将一系列智能化前端感知设备应用到网格管理、社区服务、治安防控中,建成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
馨语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冬梅告诉记者,通过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可对社区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搭建起智慧社区警务平台,实现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三个方面的同步提升。
馨语社区并非个例,为了健全完善社会治安联防联控机制,我市持续推进“五大智慧工程”,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新格局,目前已建成智慧安防小区655个。生活在这样的小区,居民倍感安全、便捷和智能。
智慧社区搭建起社会治安联防联控体系,为城乡居民安全站岗放哨,保驾护航,而“群众说事、干部解题”机制则畅通了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架起一座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近日,家住广阳区金桥社区的于先生反映,楼下垃圾桶的垃圾总是清理不及时,有些垃圾散落在垃圾桶周围,影响居住环境。广阳区新源道街道新民社区网格员李会颖在接到群众反映后,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并联系物业人员及时清理垃圾。问题抓得实、办得快,社区居民对此交口称赞。
新源道街道下辖小区多、人口密集,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对此,新源道街道办事处坚持多措并举搭建“说事”平台。一方面,倾情打造“新源红驿站”微信公众平台和“社区网格化治理平台”,实现线上“说事”、信息“掌上通”、服务“不打烊”,为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将所辖社区划分为36个网格,网格员通过平时与居民“唠家常”的方式和“网格微信群”“群众说事箱”等渠道倾听社情民意。如此一来,“室内+室外”“线上+线下”几乎实现了全覆盖,方便广大居民随时随地说事。
对民生诉求、矛盾纠纷、问题隐患,实现“群众说事一扇门,干部解题一条龙”,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米”,让矛盾化解在萌芽、问题解决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搭建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群众说事、干部解题”工作机制已经成为我市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有效平台。目前,关注群众达110万人,说事解题14万余件。
建强基层组织,筑牢战斗堡垒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固本培元方能枝繁叶茂。我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基层组织建设重点任务,推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我市在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上下功夫,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任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龄、学历、来源结构等得到大幅优化。
基本能力是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看家本领”,我市深化拓展实施“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任职培训,组织优秀村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着力破解综合素质不高、眼界不宽、方法不多等问题,通过市级示范培训、县级兜底培训,力争年内实现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
霸州市扬芬港镇樊李扬村“两委”干部上任后,主动认领群众希望改善村内公厕环境、改善小学生教学环境、整合村民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的“心愿单”。一周时间,累计投资15万元,将村内3个公厕改建成水冲式厕所,为小学教室安装空调12台,引入土地承包商,整合流转土地300余亩,以立竿见影的实干赢得群众一致好评。
当前,新上任的村(社区)“两委”班子把开展“开门一件事”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统筹,着力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他们坚持立言立行,第一时间履职践诺、领衔攻坚、真抓实干,展现出担当作为、奋勇争先的新风貌新形象。群众普遍反映,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有了很大的提升。
领导班子强起来的同时,我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开展首都政治“护城河”党建示范村创建,“七一”前在全市评选300个党建示范村,充分发挥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整体推动全市基层党建全面发展,推动“三基”建设点面结合,遍地开花。
我市还在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上下功夫,全面构建农村“五位一体”和城市社区“六位一体”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功能;优选打造一批市级集体经济示范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质增量;引导规范基层自治组织、支持建强基层群团组织、培育扶持基层社会组织,发挥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基层组织“活”起来了,基层阵地“亮”起来了,党员干部精气神“旺”起来了,通过“三基”建设年活动,我市找到了发展的根,抓住了发展的魂,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前进的脚步更加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