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逐梦绿水青山,得益于廊坊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所付诸的行动,廊坊人民期盼的“锦绣廊坊”盛景正在显现。放眼整个廊坊,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继续稳步改善,截至去年12月31日,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超额完成“十三五”和年度目标任务,较年度任务再降1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52天,同比增加17天,优良天数比率68.9%,超额完成“十三五”和年度67.8%的目标,重污染天数11天,超额完成“十三五”重污染天数25天的目标任务。
这不仅是数字的改变,也是全市上下在治理大气污染上凝聚共识、调高标尺、加压奋进,在统筹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下,积极服务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同时,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
一项项整治,一个个行动,顶层设计接连推进。2020年以来,我市围绕打好传统行业整治提升、散煤整治和清洁取暖成果巩固、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污染物深度减排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六大攻坚战明确了27项重点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继续强化“一把手”抓环保的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坚持专题调度和随时调度相结合,对各地各部门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作挂图作战、直接点评,带动县、乡两级狠抓工作落实,推促全市持续、深入形成了全民参战、部门合力、向污染宣战的良好氛围。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得益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为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好地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部、省、市分别制定了《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八个行业应急减排技术指南》和《廊坊市非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差异化管理应急减排措施指导意见》。三级《指南》(《指导意见》)共同释放出“企业‘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信号。
一路走来,守正创新。我市不断强化服务经济发展意识,由以执法监管为主向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优化监管模式、开展帮扶行动、实施差别化管控等方式,逐步提升对企业的精准帮扶效果,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维护水体环境生态平衡,绿色屏障扮靓生态底色
树非夏而常绿,花非春而常开。如今的廊坊,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有山有水、显山露水,昔日的臭水沟成了今日的景观带,旧时的羊肠道被修建成了如今的快速路。
建设生态城市,国土绿化必须先行。我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聘请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市国土绿化规划,确定了“三带、三区、三林、三网、十城、多廊多园城乡一体、生态产业文化一体”的森林建设总体布局。同时,全面对标北京、天津、雄安新区,努力做到与京津和雄安新区生态规划一张图、生态建设一盘棋、生态保护一张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统筹全市推进大规模造林绿化。
主城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17.8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7.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4.56平方米,使得城市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绿色共享生活变成了现实,于2019年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在推进国土绿化过程中,我市突出了沿路、沿河、沿湖等重点区域的绿化。全市1240公里高速、高铁、国省干道等交通主干道绿化彩化实现了基本闭合,廊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全市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96%以上,县级渠、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全市1.02万公里乡村道路绿树成荫。
2020年以来,文安县域内赵王新河、任文干渠、大清河、小白河等河渠水量增加,水面碧波荡漾,河内芦苇、蒲棒、荷花郁郁葱葱,两岸杨柳婀娜多姿,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一群群野鸭在河内游弋、戏水、采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大量群众驻足观看,成了生态环境改善的一条风景线。
我市属海河流域的中下游,北三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等海河流域四大河系汇聚于此,境内河流众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110条,各种湿地总面积达14685.64公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湿地一度出现过水体污染情况。对此,我市采取规划先行、机制过硬、项目紧跟的方法全力进行水体环境攻坚,首先是聘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11名权威专家作为市政府特聘专家,指导编制了《廊坊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廊坊市重点河流水质达标方案》,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水系整治。
全市提前超额完成国省“十三五”劣V类断面控制比例考核目标,有力维护了全市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
●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为高质量转型发展蹚新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系统统筹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各领域,持之以恒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乌烟瘴气变成了蓝天白云,刺鼻气味被花草清香取代,滩里镇的变化天翻地覆。”在文安工作了3年的北京小伙儿王宁,每天早晨都在文安北部科技新区的市民广场跑步,他说,相比之前,这里变化太大了。
文安是我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之一,最多时有企业80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在左各庄镇、滩里镇一带,大小企业和家庭作坊散乱布局,环境脏乱。
“绿色、创新”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当地上下的共识。取缔“散乱污”腾退出来的4300余亩土地,成功引入了总投资100亿元的北部科技新区项目,现代化科创中心和汉唐风展示中心已建成投用,民俗风情水镇已初具雏形。
环保治理标杆企业河北金秋木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文安县金秋装修工程有限公司,依托于总公司家具板材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专业施工团队,有着低排放、低耗能、高产出的优势,打造了集材料、设计、预算、施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一站式智能模块化装修服务模式,是左各庄镇人造板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探索。
文安县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破解发展难题,找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撬动点,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改造提升意愿的配套小型加工企业(摊点)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规范经营管理。
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聚焦特色产业“十二条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各县(市)扎实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落细落实落地,围绕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和创新驱动两个维度,重点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乘风踏浪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新起点、没有最终点。我市持续着重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改变生态格局,努力实现“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走出一条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