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廊坊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宜居画卷: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保障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脱贫了,幸福指数更高了,广大贫困户纷纷摘下“贫困帽”,踏上了致富路。
全面脱贫,承诺如山。攻坚战贫,愚公移山。
一年来,我市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坚持以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不断深化脱贫攻坚系列专项行动,健全完善防贫长效机制,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扩大。
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农户均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保障;建档立卡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度人均纯收入达到19053.55元,较2019年度增长33.18%;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大幅改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0年,是一首昂扬的战贫凯歌——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市1918户4749名建档立卡人口全部实现了脱贫退出。廊坊用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脱贫答卷。
一年来,我市坚持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扶贫工作,形成市县两级及有关部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先后出台《关于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县、乡、村逐级签订《减贫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传导工作压力。
从市、县、乡三级抽调2497名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为每户贫困户明确一名帮扶第一责任人,帮助解决困难,拓宽增收门路,保障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全市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8.8亿元,其中2020年投入2.61亿元,建立防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和贫困边缘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685元,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进一步提高标准。目前全市平均水平为每人每月783元,全市特困标准最低达到每人每月1096元,两项标准均居全省第一。10个县(市、区)均已设立防贫保险和社会救助基金,及时救助有致贫返贫风险的群众。
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市本级和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固安县、廊坊开发区累计拨付对口帮扶资金6.80亿元,其中2020年拨付1.76亿元。4个县(市)、廊坊开发区围绕资金支持、人才支援、产业对接、创业就业、民生事业等内容,不断深化与受援县扶贫协作。
扎实推进“千企帮千村”行动。全市147个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资金扶村等方式,创新村企共建模式,有力推动被帮扶贫困村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教育扶贫方面,在落实国家和省资助政策基础上,对上级政策范围外的贫困学生,制定相应资助政策。2017—2018学年1079名、2018—2019学年1058名、2019—2020学年1008名、2020—2021学年963名贫困学生全部享受相应学段资助政策。
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报销结算。建档立卡人口住院和门诊特殊疾病购药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均在9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
2020年,通过新建住房、维修加固和其他方式,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户住房进行普查,全面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开展饮水安全专项行动,通过配送桶装水、健康水站供水、安装净水器等措施,有效解决999个村街的高氟水问题。
开展产业扶贫专项行动,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支持发展特色种养、家庭手工业等项目;对无劳动能力的,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帮助获得稳定收益。累计建设产业扶贫项目143个,2020年实现所有建档立卡户产业项目全覆盖,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就业状态和意愿,有针对性加强技能培训,通过鼓励企业招用、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等措施,全力推动稳岗就业。2020年全市贫困劳动力务工1724人,其中公益岗位就业732人,稳定就业率超过95%。
开展金融扶贫专项行动,建成县级金融服务中心10个、乡镇金融服务部79个、村金融服务站1187个,实现有建档立卡人口的县乡村服务网点全覆盖。累计为152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90.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