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廊坊:践行雷锋精神 共建志愿之城

康庄社区学雷锋系列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闫玮 摄

今天是第58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我市号召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将志愿服务作为学雷锋活动的有效载体,真正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让志愿之城的基石更加稳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闪光的善念到一段坚持的善举,廊坊有着太多充满着正能量的志愿者。他们秉承着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理念,成就了廊坊特有的城市文明基因,在文明标尺上一次次标刻新高度。广大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不断丰富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它成为人人践行的社会新风尚。

“大伯,我先给您喷点水,整理一下头发再剪。”逢周末,在广阳区康乐社区经常能看见一群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健康咨询义诊”“金融知识宣传”“法律知识宣传”“卫生清洁整治”等,深受大家好评。

“小姑娘剪的发型特别适合我。”今年76岁的李先生由于行动不便,日常的活动范围就在小区内,自从理发师志愿者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后,解决了他外出理发不便的难题,“有困难找志愿者!”李先生感激地说。

今年3月5日是第58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我市以此为契机,号召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将志愿服务作为学雷锋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逐步壮大队伍,真正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让志愿之城的基石更加稳固。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我市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充分发挥志愿先锋作用。他们立足村街、单位辖区、社区(小区)开展了疫情联防联控、防护宣传、政策解读、便民服务、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协助工作人员展开“地毯式”排查,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等工作,严防死守、不留死角,拉起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立足本职工作,充分运用发挥自身业务特长、专业优势、技术资源,在科技、文化、法律、医疗等领域主动开展普及、传播、援助、服务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实施援助,努力开创我市志愿服务活动新局面。

蓝天救援队河北省总队廊坊支队队员、人社部户外安全教育师黄鹏作为志愿团队里的“常青松”,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向市民开展自护知识宣传,对防溺水、心肺复苏等常见的安全问题和应急方法进行全面讲解。他常说:“特殊情况下,我讲的方法能帮大家解决一些问题,就很满足。”

和黄鹏有类似想法的志愿者不在少数。59岁的王福全是企业退休职工,也是无偿献血志愿者。疫情防控期间,为保证全市临床用血,他毅然走到无偿献血最前线,接待献血者咨询、为献血者测量体温、搬运耗材,“无偿献血受年龄限制,但志愿服务不受年龄限制。支持并投身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是我的第二职业。奉献,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志愿者的身影是一抹动人亮色。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激励下,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广大青年担当奉献,市民群众纷纷走上志愿服务岗位,加入学雷锋志愿活动中来。

青年志愿者周萱菲说,今年是她参加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第四年,“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当看见被清扫干净的卫生死角、被摆放整齐的非机动车辆、空巢老人脸上的笑容,都会让我感到付出和努力是值得的。”

广阳区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工作人员主力军作用,定期免费上门为老人送餐、义诊、送药、理发、读报;霸州市重点打造“大家义起来”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在广大市民中树立“我义务、我奉献、我快乐”的活动理念……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闪光的善念到一段坚持的善举,廊坊有着太多充满着正能量的志愿者。他们秉承着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理念,成就了廊坊特有的城市文明基因,在文明标尺上一次次标刻新高度。广大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不断丰富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它成为人人践行的社会新风尚。

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

用热情点亮星火 守护美丽乡愁

“风车,起源于周朝。它用高粱秆、胶泥瓣儿和彩纸扎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车又名吉祥轮,八卦风轮。在民间代表着喜庆和吉祥。”3月3日,在廊坊市公益非遗系列体验课之风车体验活动现场,传统风车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克学拿起一架风车,开始讲解风车制作工艺:“从风车架子、鼓帮、鼓面、风车轮至少需要四五十道工序,其中用于制作泥鼓的黏土非常讲究……”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在我市多个社区、社会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军营等地,常有廊坊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市民捏面塑、缝制香包、剪纸等一幕幕热闹场景……我市非遗事业繁荣发展的背后,除了民间艺人的坚守和传承,离不开廊坊非遗志愿者保护团队的积极努力。

2009年,廊坊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成立了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推动非遗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近12年的时间,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500余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匠人的敬仰,参与社会宣传、项目调查、资料收集、抢救保护,致力于让古老的非遗文化“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走进年轻人的视野里,用热情点亮非遗之光,守护美丽乡愁。

“我们这支志愿者团队至今没有举行过正式的成立仪式,也不属于任何组织,成员们出于对非遗的纯粹热爱和为传承人服务的想法逐渐走到一起。”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邵荣伟说。

非遗不止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2016年以来,非遗志愿服务团队自筹资金235万元,建立了三处集展示、研究、传习、创作、表演、体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展示馆、体验馆,免费对外开放。

寒来暑往,非遗志愿者团队经常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开展廊坊非遗大讲堂、小小非遗传承人、“非遗进社区 文化有传承”等特色非遗传承活动,让市民与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接触和体验。北京、天津等地的非遗工作者特意来参观学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也曾来指导工作。

非遗志愿者团队硕果累累:2019年被廊坊市委宣传部授予“五星级文化志愿者团队”;同年入选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非遗传承传播榜”榜单;2020年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荣获“河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二等奖……

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捐款捐物达30余万元,引导传承人正确认识疫情、坚定防控信心,同时开展抗击疫情文艺作品创作,用多种形式记录非遗传承人战“疫”感动瞬间。

“‘星星之火’可以温暖一座城,作为志愿者,我们应尽所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邵荣伟说。

热血“熊猫侠”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廊坊稀有血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一个微信救助群内,收到了来自美国76岁老人Fredrick委托家人发来的新春祝福。去年,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Rh阴性B型血(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的Fredrick,曾在廊坊接受联盟志愿者救助,得以渡过难关,回到美国家中休养。

Fredrick只是廊坊稀有血型联盟救助众多患者中的一位。自2016年3月注册成立以来,联盟把有着不同工作,却有着同样珍贵的“熊猫血”的人聚在一起,启动互助互救机制,合理采集、调配、使用好稀有血型血液资源。仅2020年,联盟志愿者献血达126人次,献血量达44000毫升。

“每次联盟接到求助信息,都会和血站、医院核实,再将求助信息发布到微信群,联系志愿者就近献血。”联盟秘书长左莹皓介绍,每一位志愿者献血后,都会将此次献血的具体情况发到群中,传递正能量。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用血紧张。一个个求助信息在微信群里发出,一条条生命在等待热血……联盟深知血液对于生命的意义,便在各微信群发起倡议。一个个热烈的回应在群里回响,“我去”“我能去”“我也随时准备着”……志愿者们的爱心,让联盟副会长李瑞丽很感动。

李瑞丽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防控期间冲在第一线,曾50多天吃住在单位,最忙的时候,连续46小时没合眼。但就是这样,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关注联盟的动态,“联盟的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家在努力干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不忘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去年,联盟组织了稀有血型科普宣传、造血干细胞培训、在采血车上为团体采血做志愿服务等,让更多人了解了稀有血型和无偿献血。”

“廊坊区正能量:感谢文安志愿者王婧为2022年冬奥会备血,献Rh阴性A型血400毫升”“固安志愿者崔银剑为冬奥会备血献Rh阴性O型血400毫升,向您致敬!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连日来,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备血的正能量信息在联盟微信群中刷屏。

联盟副会长蒋小虎告诉记者,本次共有20位志愿者成功献血,每人都是最大献血量400毫升,备血共8000毫升,“联盟将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做流动血库,为稀有血型用血提供保障。”

联盟现有成员800余人,他们既是血型稀有的“熊猫人”,又是危急时刻撸袖献血的“熊猫侠”,一次又一次用血液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雷锋不止是一个人,雷锋精神也不止在3月,它已经根植在联盟志愿者的骨子里!”志愿者张树龙说。

康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学雷锋系列活动进行中

3月2日,广阳区康庄社区“雷锋精神永流传——我们在行动 ”学雷锋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在社区活动室,十几名小朋友由爷爷奶奶带领着,一边学画雷锋肖像,一边听雷锋故事。

“今年社区的学雷锋系列活动,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助人为乐;让广大志愿者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让社区工作者们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康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石焕玉说。

2017年起,雷锋精神已在康庄社区生根发芽。先后通过“志愿汇”注册的志愿者超百人,为切实破解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难题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康庄社区志愿服务队”在“志愿汇”APP正式上线,“互联网+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模式落地落实。

通过“志愿汇”APP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康庄社区定期向全城志愿者发起“招募令”,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从“志愿一心 防控疫情”“将烟头革命进行到底” 到“萌宠随行 文明相伴”“创城志愿者招募”“第七次人口普查志愿者”……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石焕玉介绍,目前,通过“志愿汇”到社区报到的志愿者已达300多人,他们大多来自市区各高校、中学。“康庄社区志愿服务队”发起的“招募令”为志愿者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弘扬了文明新风,有效调动了志愿服务力量。

香河志愿者在行动

凡人善举凝聚道德力量

“春暖花开,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咱们的志愿活动可以陆续展开了。”3月3日,香河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杨春梅在志愿者群里发出消息。51岁的杨春梅自2014年加入香河志愿者协会以来,已组织参与了上百场公益活动。活动的策划发起、现场协调、后期汇报整理都有她的努力和付出。

“生活不仅要吃穿不愁,更要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奉献不在大小、多少,只要尽心尽力,就是快乐的。帮助他人,才能充实自己。”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志愿者参与献血、为滞留车辆司机送温暖、协助社区参与疫情防控……

香河志愿者协会前身是“温暖义工联盟会”,2014年9月24日正式更名,目前注册志愿者426人。近七年来,志愿者不仅参与文明交通劝导、助学、助困、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等志愿活动,更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协会会长梁丽华作为一名医生,曾到石家庄参与核酸检测工作。

2014年香河志愿者协会组建的“爱心慈善商店”,一直在收集香河及周边县市的剩余物资,经过整理、维修、清洗,再分发给有需要的公益组织及个人,让温暖不断传递。至今组织活动306次,捐赠衣物达20万件,寄到全国各地10个贫困地区,爱心物资价值30万余元。

组织开展的“笑脸助学小分队”,由2017年144名成员增加到现在的236名;2020年底,成立“安然助学小分队”,现有成员18名,每月每人10~20元的助学金,帮助黑龙江、西藏等地学生56名……志愿者们用爱心凝聚起凡人善举的道德力量。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杨春梅说,他们把志愿服务从开始时的精神追求,慢慢变成每一位志愿者的生活方式。每一位志愿者都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我们的付出后,选择加入到志愿者的大家庭来。也正是在每一位志愿者的精神感召和接力下,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大厂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尹征

从北京到大厂志愿服务无界限

今年35岁的尹征在北京工作,居住在大厂回族自治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大厂人”。热心公益的他,把“红马甲”从北京穿到大厂,引领了“跨域”志愿者的新风尚。

尹征大学时期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又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绿色环保、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志愿服务文化宣讲等志愿服务工作,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5年前,尹征来到大厂定居,开始接触到大厂的志愿者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发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慢慢地认识了当地的志愿者。”2020年12月,大厂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他担任副秘书长及外联部部长,负责对接、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和宣传推广。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推出了‘爱心药箱’‘贴心平价蔬菜’和‘红蜻蜓’跑腿、‘公园美容师’等志愿服务,赢得了居民好评。尤其是‘贴心平价蔬菜’志愿服务项目,由协会对接爱心商户,组建了‘贴心平价菜’志愿服务队,送菜到小区。菜品丰富,价格实惠,为居民解决了实际生活问题。”尹征介绍,很多居民因此认识了这群“红马甲”,纷纷为志愿者点赞。

在尹征的微信头像前,有个小小的熊猫标志,因为他是RH阴性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在一次无偿献血后,知道了自己的血型,并加入到北京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成为一名随时准备着撸袖献血的‘熊猫侠’。”

说起志愿服务经历,尹征说,费得最多的是手机电量。他的微信里有40多个志愿者群,6000多位群友。工作之余,微信群里的活动信息、交流情况,他都会一一浏览,有些还需要记录、编排、推送。

“作为一个‘新大厂人’,加入大厂志愿者协会后,感觉打开了新的大门,开始了‘跨域’志愿服务。其实,很多像我一样的‘新大厂人’都有一份爱心,愿意为大厂的建设、发展出份力。”尹征说,大厂志愿者协会提供平台,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的注入,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尹征说,志愿服务是一项光荣而高尚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铸大爱,要从身边做起,彰显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风采,“希望我们这一抹抹‘志愿红’,融汇到美丽大厂的光束中,发光添彩。”

上一篇:重磅!河北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公布
下一篇:杨晓和主持召开市委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