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攻坚 补齐创城短板
本报记者 陈正 本报通讯员 王雪晴
流水潺潺,碧波荡漾,城市整洁,安逸祥和……6月,文安花开正盛,拂面夏风让人惬意。文明恰似夏风,拂去粗陋,催开幸福花。文安人民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坚持补齐短板,全员参与、彼此分享、共同进步。辛勤浇灌下的文安文明之花,正鲜艳开放。
自2018年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文安县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强化举措,举全县之力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几年来,城市环境、市民素质显著提升,文安连续3年摘得全省测评验收建制县桂冠。
强组织、真落实
全面压实创城责任
今年全市创城动员会后,文安县完善顶层设计,在原有创城指挥部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增设综合协调指挥部和11个分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总指挥长,各分管县负责人担任分指挥长,统筹组织全县创城工作,并严格对照最新测评标准,重新制定了《文安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改进工作举措。
压实创建责任,按照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59项测评内容和125条测评标准,将所有测评点位和内容细化到1268网格,落实到102个责任单位5000余名具体工作人员,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城工作格局。
严格督导问责,始终把创城工作纳入县委督查重点,加强常态暗访、阶段督导、定期通报,近2个月来先后组织专项督查30余次,并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账督办、销号整改。截至目前,已督导整改各类问题149个、约谈相关责任人6人,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创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抓重点、破难点
全力补齐创城短板
创城让文安发生的变化看得见、摸得到。受限于城市建设滞后、可用财力较少等客观因素,文安县仍面临着城建基础设施薄弱、无物业老旧小区较多、城内交通秩序较差、背街小巷亟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对此,文安县坚持靶向施治、精准整改,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在细微之处比高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城区排水一体化工程和投资近4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启动实施县城主次干道翻修、41条背街小巷和1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工期和工程质量提升。
强化社区结对共建,组织89个县直单位与214个社区结对共建,构建起全面覆盖、各方参与、上下联动、组团包干的常态化创建管理模式,着力解决无物业小区环境脏乱、占绿毁绿、“四防”设施缺失等问题,推动社区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提升。
大力整治城市秩序。持续开展“十大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全面推行交通违法行为“四选一”处罚法;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深度保洁示范街”和“文明交通示范街”创建活动,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推动县城交通秩序、市容环境明显改善。
聚合力、促共建
全员投入创城攻坚
在推动城市硬件升级的同时,文安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建为基础、以城市为重点,全面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软实力。常态开展志愿服务,持续开展“文明星期五·照亮文安城”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共举办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9万余人次。
广泛评树道德模范,进一步健全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机制。今年以来,举办“文安好人榜”发布仪式1场,评选道德模范、文安好人、新时代好少年94人次,成功推荐“河北好人”7人。积极开展“优质商家”示范户和诚信经营示范街评选等创建活动,带动县城区3000多家商户共同参与创建。同时,上线运营文明文安APP,推出4部创城公益片,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群众创建热情,巩固拓展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
下一步,文安县将继续严格对照文明城市创建测评标准、对标先进县市、对应群众需求,以百分百的努力完成每一项创城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每一个测评点位,全方位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奋力夺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