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为底织锦绣
——2019年我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综述
北方的冬季虽然少了斑斓的色彩,却独有一份悠闲和静美。一场雪后,廊坊美出了新高度——薄雪覆盖下的青松越发苍劲挺拔;成群的雀儿飞过龙河湿地的芦苇荡,留下簌簌雪落的声音;孩子们来到公园里尽情玩耍,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正如此时田里吮吸着自然甘霖的麦苗……
人们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冬日之美。“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近几年,廊坊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天蓝了,水清了,地绿了,家园更美了,我们又重新找到了最自然的风景。”市民在美景中陶醉。
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幅绿意盎然的锦绣画卷在人们面前铺展开来。
一穹蓝天成常态
每年的秋冬季是空气质量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几年之前甚至频频“爆表”,而今年秋冬季以来的前两个月,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2%,重污染天气为零,实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截至11月底,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年综合指数5.20,同比下降5.6%,PM2.5年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2%,两项指标在“2+26城市”中均正排第二名,在全省8个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均正排第一名,实现了有监测数据以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低、PM2.5浓度最低、考核排名名次最好。在2018年已提前两年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大幅度整体提升。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指标反映出我市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同时,也见证了我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战天斗地的努力和成果的来之不易。
为了使“廊坊蓝”成为“主打色”,成为常态,今年以来,我市不断自我加压,坚持精准治霾、科学管控,制定了《廊坊市2019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围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确定了全力打好去产能、散煤整治和清洁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六大攻坚战。
今年前两个月,我市受自然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出现不降反升的被动局面,市委、市政府坚定树立完成省年度目标任务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强力开展去产能、传统行业污染集中整治、“双代”工程扫尾、重型柴油货车污染管控、涉气企业“大排查大起底”、成品油市场综合整治和狠抓部省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一系列措施举措,标本兼治、持续攻坚、综合减排,有效实现了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提前建成‘无钢市’、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污染整治、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指挥平台,蓝天保卫战中,我们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但同时更应该看到,我市减排空间日趋收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运营、廊坊市域内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开工,污染源新增量巨大,我市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进入了深水区。接下来,每一微克都必须全力争取。”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防治中心主任刘炜坚定地说。
一泓碧水绕城郭
时值冬日,赶上天气晴好,冰封的龙河岸边,垂钓爱好者凿冰放饵,吸引着成群的鱼儿窜游到近岸浅水觅食。
市生态环境局水污染防治中心主任王旭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投资3亿元,全面完成了龙河及市区水系清淤、湿地建设及农村污水治理等综合治理工程,龙河水质得到明显提升。河里还种植了蒲草、睡莲、芦苇,两岸建设了休闲景观带,下游的龙河湿地涵养了生态,吸引众多水鸟栖息。“等明年春天你再看,龙河将呈现出一道水草丰茂、碧波荡漾、白鹭来栖的生态美景。”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廊坊市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水十条”相关工作任务,全力实施碧水保卫战攻坚行动,通过统筹调度、协同防治、科技支撑、执法监管、重点落实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全市水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除了龙河的治理之外,我市全力实施大清河、泃河、龙河、潮白河、北运河流域的7个生态扩容工程,新增人工湿地处理能力38.5万吨/日,位居全省湿地工程建设前列,域内河流生态功能得到全面恢复。
治水没有捷径可走,要从源头上控源截污,才能切实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效。今年我市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能力共计16万吨/日。截至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123.87万吨/日,相比“十二五”实现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翻番。同时,积极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全面提升污水处理标准,环京各县(市、区)新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类Ⅳ类水体,大幅提升了全市污水处理水平。
此外,通过对城市八干渠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市648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进行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打通污水治理所有“血管”,确保污水治理无死角、见实效。
一方净土安民心
净土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民生工程。今年以来,我市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管理为重点,全力推进土壤治理,确保土壤安全。
为保证治理有序推进并取得良好效益,我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摸清农用地污染状况及分布,完成775家企业地块信息收集。同时,强化准入管理,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健全了土壤环境联动监管机制。
抓好源头预防,斩断污染进入农田链条。实施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和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组织开展涉酸企业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处置废酸等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强化固废全过程监管。
补齐农业面源污染短板,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完成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只有只争朝夕地科学治土、系统治土,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打赢净土保卫战。”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田宇表示。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三大保卫战中,廊坊持续不断地在治污力度和成效上做加法,在污染指标上做减法,通过一项项“加减法”,增加了蓝天白云碧水净土,减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包袱”,为全市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人民内心装进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本报记者 刘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