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廊坊,作为全国行政区划变化最多的城市之一,始终把科技当成城市肌理里的血脉、城市骨骼中的基因。改革开放40年来,这座城市将科技作为走在全省前列的核心驱动力、实现发展目标最为倚重的矢量推进器。
科技进步贡献率超48%;近年来,全市科技经费累计投入18.49亿元;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0.66亿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并入选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百强;2019年上半年,全市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74家,位居全省第二……这是敢于创新创业的廊坊力度和勇于创新创业的廊坊速度。
科技扬帆风正疾。这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正向国家创新型城市加速航行。
协同创新,崛起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协同创新,让科技成果转化遍地开花。近三年,廊坊市引进京津先进技术近千项,成果转化率更是逐年递增。
走进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10号楼,廊坊市云畅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亢暖在测试最新研制的工业级六旋翼无人机。云畅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来自北京,去年入驻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
“该基地不仅地理位置好,还规划有航天产业园,与我们研发生产无人机的定位十分吻合。”公司副总经理张敏说,基地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从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科技园区落地投产的一条龙服务,省时、省心、省力。
截至目前,廊坊与京津合作共建了27个协同创新基地、13个京廊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以及3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市九成以上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引进省外资金的80%来自京津。
树大因根深。2002年,廊坊市科技局建立域内第一家孵化器——廊坊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采用“孵化+投资”的模式,突出科技、创新两大关键要素,着力提升政策支撑和自主创新。为积极承接京津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廊坊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科技企业全孵化链,不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廊坊坚持以“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进行“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顶层设计,印发《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建设规划》《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启动《通武廊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等,全力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努力把京津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廊坊的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同时,廊坊市还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域内龙头企业建设域外孵化器。目前,华夏“太库”、宏泰“泰智会”先后在美国、韩国、德国等地建立35个域外创新创业平台,孵化转化最新技术成果1400多项,在全省属于首创。
搭建载体,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科技水平,激发创新活力是核心。2018年,科技部首次开展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目前,廊坊市通过330家,位居全省第二。
蓄足科技创新发展后劲,企业和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廊坊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目标,下大力建平台、育主体、引人才,全力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久智光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光纤预制棒用衬管和套管的企业;有研光电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红外锗单晶生产线,产品尺寸规格、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领先水平;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系列融入75项专利技术,具备年生产工业制冷设备8万台的实力,为全球千家知名企业长期配套……在廊坊,众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已然形成蔚为壮观的“雁阵”。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廊坊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74家,居全省第二位,总数达到724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09家,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科技引领发展”观念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才抢夺战。我市坚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做好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的引进工作。紧抓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全市共获批建立3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圆满完成2019年新增2家、总数达到36家的目标任务,位居全省第二,柔性引进的70余名院士,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控等领域。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廊坊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全市共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2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9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2200多个在孵企业和创新团队吸纳就业超过1.7万人,有40%来自京津,累计签约成果转化项目近千项,“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同时,积极落实《廊坊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廊坊市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办法》《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廊坊创业发展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个性化服务力度,稳步提升引进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和“千人计划”专家数量。
做优环境,厚植科技创新发展沃土
做优发展环境,做大科技支撑。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43%。
市、县两级设立10支、17亿元的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资金规模10亿元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资金规模2亿元的“廊坊市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一笔笔资金涌向科技创新,为创新研发奠定坚实基础。而这,只是我市优化科技创新大环境的一个方面。
2014年,我市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市域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7部委验收,随后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廊坊市政府关于印发推进科技创新是大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大力扶持创新创业发展。
几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以“1+4+N”为代表的含金量高、接地气系列科技创新政策。2019年,市科技局牵头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改革文件,涉及壮大企业主体、构筑创新平台等近20个方面200余条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坚定不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搭好政策台,念好服务经。我市坚决摒弃“就科技抓科技”狭隘思想,围绕主导产业壮大、企业发展需求、京津资源共享、实际绩效产出抓好服务,在全省创新实施“科技管家+创新顾问”服务模式,主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开展惠企调研、专场对接等活动,为企业提供22项综合性科技服务;建设科技创业、技术产权交易、项目咨询、认证培训、企业信息化等“五大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行“网上办、快递送、不见面”服务方式,建立涵盖立项、审批、结题鉴定、奖励评审等环节全流程一体化网上办理系统,切实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一条条优惠政策、一笔笔支持资金、一项项贴心服务,让科技创新在廊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唯有敢于创新的地域,才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当前,廊坊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已经开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正朝着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和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加压奋进、砥砺前行。(本报记者 杨雅淇)
科技创新篇
科技扬帆风正疾
京津冀大数据感知体验中心。
2009.6.26 新奥微藻制备生物柴油技术实验室。
2019.7.23 大厂智能硬件产业园项目。
2018.7.23 汇天威(香河)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弘瑞3D打印机。
2017.6.20 香河机器人小镇。
2017.5.18 大智移云展上,工作人员向来宾演示“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
2016.7.1 坐落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润泽国际信息港。
2015.4.27 龙河高新技术孵化园。
2017.5.10 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云开放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