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树高千尺不忘根

树高千尺不忘根

——记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习近平

入夏以后,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歌舞团每周都要在剧团门口广场上演消夏晚会,这早已成为大厂人离不开的文化休闲生活。7月19日晚,台下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群里,一位老人以专业眼光审视着舞台上的节目,挨个“挑刺”,他就是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农村、活跃基层的老艺术家,赵德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几十年如一日,写农民、演农民、服务农民。

“作者没有生活,他的作品就不会生动;作者心里没有群众,他的作品就没有观众。”这是赵德平经常说的一句话。凭借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创作宗旨,他创作了大量关注农村题材,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影视和舞台作品。

他的作品曾四次荣获全国戏剧调演一等奖,六次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而他本人则先后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受省政府通令嘉奖。2017年9月,被市委宣传部认定为“廊坊楷模”。

改革排头兵 创新塑活力

1982年,36岁的赵德平出任大厂评剧团团长,他带领这个濒临倒闭解散的剧团正式开启改革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戏曲艺术市场的整体滑坡,剧团和全国大多数文艺演出团体一样,遭遇到了生存危机。

“当时,演员是自己背着干粮来上班。记得1981年春节前,团里发不出工资,大年初一全团都没休息,在县礼堂演出评剧《花为媒》。结果两块钱一张的票才卖出去7张。没钱、没市场,剧团面临解散。” 赵德平说,那时候,他就一个心思——剧团要想不解散,必须走改革这条路。

通过反思,赵德平认识到“艺术生产必须走创新之路”,要面向市场找出路。为此,在节目创演上从以前“我有什么,你看什么”,逐渐转变成“你看什么,我有什么”的新思路,以此适应市场需求。

2009年,大厂评剧歌舞团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改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之路,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改制后,剧团如一夜春风,催开了满树花蕾。《嫁不出去的姑娘》就是剧团改革后第一部走市场的新编评剧现代戏,在新时期农村形势一片大好的大背景下,该剧触及了时代的痛点,引发人们的思考。

后来这部戏被拍成戏曲电影,火遍大江南北。剧团也从中看到了大众对文化需求的迫切性,这为全国演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坚定了剧团为人民演出的决心。

再后来,剧团先后与全国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业务关系,每场演出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提升到十几万、几十万元,不断创历史新高。演员的月收入也从过去的三千多元逐渐增加到万元以上,演绎了一个小剧团抢占全国文艺市场的传奇。

截至2018年,该剧团总资产过亿元,年演出200余场,涉足舞台演出以及电影、电视剧拍摄等多个文化业态。

从濒临解散的县级剧团,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再到拍摄影视剧、建设全省第一个农村文化题材影视基地……赵德平带领大厂评剧歌舞团,经历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好风凭借力 催开满树花

剧团的排练大厅里,新编大型现代评剧《秋月》主演、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正在反复揣摩剧情,研究如何更加精准地演绎出主人公秋月在巨大社会变迁中的命运故事。这是大厂评剧歌舞团去年获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一部“重头戏”,在大厂民族文化宫首演后,又迅速到全国各地进行巡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赵德平在50年的创作生涯中,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宣扬科学先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始终牢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真理,只要有时间,就到地里干活,找老百姓聊天,搜集农村的逸闻趣事,努力创作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赵德平说,大厂评剧歌舞团是一个县级剧团,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观众,这就要求节目必须接地气,得用老百姓的语言演,结合农村现状,创造出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的好作品,让老百姓从节目里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从《嫁不出去的姑娘》到《当家的女人》《进错门的女人》等,赵德平一直关注农村题材。

2015年,剧团根据著名诗人刘迅甫的诗集,创排了展现农民工群体和城市文明博弈、融合的音乐歌舞诗剧《农民工之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并在全国巡演,还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根据李保国先进事迹创编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专题剧目成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2017年,剧团第一时间排演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晚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到全省各地基层村镇进行演出和宣传,受到观众好评。

以发生在大运河边上的感人故事为题材,通过主人公秋月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讴歌中华民族大德大善的传统美德的现代评剧《秋月》,更是关注农村、反映时代主旋律、体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品力作。

“农”情为群众 剧团得发展

为让广大基层群众足不出村欣赏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赵德平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带着文化大篷车变身的流动舞台,从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在下乡演出中,赵德平经常住农家、睡土炕、吃粗粮,坐在观众席上认真地观察台上演员表演的每一个细节,并不时地和周围观众交流,了解观众的感受,真正与农民打成一片。

赵德平的倾情投入,赢得了演员们的信任和爱戴,大家把这份深厚感情全部放到了演出中,刻苦排练蔚然成风。他和他率领的团队也被广大基层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的团长农民的团”。

“作者没有生活,他的作品就不会生动。作者心里没有群众,他的作品就没有观众。”赵德平时常告诫团里的演职人员决不能有半点糊弄农民群众的想法,要与农民群众心连心,珍惜每一场演出,珍视每一位观众,用精彩的表演回报父老乡亲。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基层群众思想与需求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赵德平又明确了“文化惠民演出再升级”的新目标。他带领剧团从演出设备的更新换代入手,累计投资数百万元购置灯光、音响等现代化演出设备,确保演出效果上档升级。在硬件升级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作品升级上,他把演职人员分成多个小组,外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努力汲取先进文化和现代艺术表现方式,融汇更多时尚元素,鼓励大家不断创排新作品,定期召开作品研讨会,从根本上避免“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尴尬,让剧团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对于未来发展,赵德平说,要想成为常青树,就得时刻让剧团、让演员处在“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状态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舞台作品打造成高端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做成高精尖的经典剧场体验作品。(记者 张欢

上一篇:文明花开文安城
下一篇:京冀两地联合举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区安全应急保障工作联动协议签字仪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