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燕赵新作为致敬40年】改革筑梦——改革开放的河北探索与实践(中)

经过多年的综合整治,被誉为石家庄“母亲河”的滹沱河再次焕发生机。 记者田明 赵海江摄(资料片)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历史,总是在现在和过去的对话、对照中提供经验、揭示真理、昭示未来。

当“河北号”巨轮驶过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航程,回望河北走过的“改革之路”,重温曾经的“改革故事”,细数燕赵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听到时代前行的澎湃潮声、体会改革的雄厚伟力,更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一直是观察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晴雨表。同许多地方一样,当坚冰被打破,我省第一艘开出的改革帆船,是农村大包干。

1983年,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开河北大包干先河。

1982年,700多公里外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被称为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搞了3年多。但由于省里没精神,河北所有的县都在观望。

在派人去凤阳把小岗村的经验带回来后,习近平几经调研、反复斟酌,选定在全县所有大队中收入排倒数第一的里双店公社厢同大队搞大包干试点。

厢同大队会计钱贵香时年33岁,“家里5口人,干上一年只能分二三十块钱,口粮没富余,棒子面山药面混着吃。”

钱贵香记得:大包干前,几十个人同拉一辆车的怪事经常有;由于社员们积极性不高,粮食收装不及时发霉变质是常事。

大包干试点就像卤水点豆腐,一点就成!混工分、磨洋工成了历史,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齐下地,种地如绣花。

这年秋天,钱贵香家大瓮里的粮食装了个满满当当。

那一年,推开大包干的里双店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10元增加到400多元。

看到里双店公社的变化,县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

1983年1月,正定下发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在这一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走向普及。

当年,尽管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特大干旱,全省粮食总产量还是达到1899.9万吨,比1978年增长12.6%。

“一包就增产,农民就致富”,大包干的好处受到广泛关注。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我省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引“包”字进城,推动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利税分成”发展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或许可以视为河北的改革由“被逼”到“自觉”的最初转变、将基层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安排的最早尝试之一。而这样的转变和尝试,也迅速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产生巨大影响。

面对企业连市里下达的17万元利润指标都完不成的“半死不活”状态,石家庄市造纸厂年轻的销售科长马胜利自告奋勇承包企业,承诺上缴年度利润70万元。随后,他在管理、生产、劳动制度等方面大胆改革,让这个拥有800名职工的国企,当年一跃成为年实现利润140万元的“百万富翁”。马胜利也因此被誉为我国“国企承包第一人”。

紧随被称为“马承包”的马胜利之后,改革活力迸发的石家庄市又涌现了“张联合”张兴让、“夏服务”夏继勋、“许引进”许期颐等闻名遐迩的改革人物,时称“改革四大名旦”。

以1978年为起点,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人们对经济体制的认识逐步深化。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得以最终确立,并不断完善发展。

而初涉市场之海,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潮,尚未褪去计划思维的众多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恰在此时,“邯钢经验”应运而生,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1990年,与不少企业一样,邯钢面临着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幅滑坡,总厂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丝毫没有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原因何在?

他们研究发现,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益——总厂承担了市场价格与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之间的较大价差,职责不清,考核不严,干好干坏一个样。

为此,1991年,邯钢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创立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把二级厂矿推向市场竞争的大舞台,让它们自负盈亏。

1991年-1995年,邯钢共实现利润21.5亿元,是“七五”期间的5.9倍,钢产量也在5年内翻了一番多,由过去一个一般地方中型钢铁企业跻身国家大型钢铁企业行列。

“邯钢经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革命。国务院专门发出文件,号召全国学邯钢。邯钢被誉为全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先后有2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前来学习取经。

今年11月26日,中央拟表彰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名单公示,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刘汉章在列。

此前的10月份,《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在京发布,我省以岭药业集团董事长吴以岭、君乐宝乳业集团总裁魏立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入选。他们,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推动者。其中,1992年“下海”的吴以岭,不但从一名医生成功转型为一名企业家,还在多年的摸索中创立了中医药“理论+临床+新药+产业”的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到市场,从僵化沉寂到充满活力,从短缺贫瘠到富足充裕——改革就这样改变历史、改变河北,也改变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改革,让农民富起来了。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为1688万吨,而2017年达到3829万吨;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1元,是1978年的113倍。

改革,让国有企业“强筋壮骨”。近年来,我省国企战略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培育了河钢集团、冀中能源、三友集团等“行业巨人”,大大推动了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2017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企实现营业收入710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5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利润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改革,激活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江春水”。几十年来,我省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089.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9%。

近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民营企业要素成本……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40年间,我们的生活、事业、发展,河北的方方面面,都因改革而“通”、而“久”。也正因此,改革开放成为40年间河北人民不变的呼声,燕赵大地上的改革实践和创造也由最初的涓涓细流激荡成时代大潮。

今天,如果还有“要不要改革”的提问,7500万人民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把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虽然我省的改革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改革的道路依旧漫长。

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对一些旧体制、旧模式的改革还不够彻底,而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又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从微观角度讲,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改革还需做得更好,已经确定的一些改革措施还有待于付诸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进一步推动改革擘画了崭新蓝图。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举措,需要把“北京声音”同声传译为“河北方言”。

今年12月11日上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深入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重点改革情况汇报,研究审议有关改革事项。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成立,各市、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在深化省市县党政群机构改革中,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始终坚持政治站位,把改革牢牢抓在手上。据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坚持全面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做好全面深化改革“河北文章”,先后召开会议40次、审议改革事项307项、听取各类汇报157项,坚定不移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坚持规划引领,我省编制了全面深化改革、法治河北建设等一系列规划。

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挂帅”,又需要“出征”;离不开全省各界各阶层智慧、决心、热情的迸发和汇集,也需要用“以上率下”,对这种智慧、决心、热情进行有效激发和引导。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多次指导组织开展改革工作“回头看”,多次深入基层明察暗访民生工作,有针对性地抓部署、抓重点、抓推进,领衔推进“四医联动”改革。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多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重要改革工作,抓好重要改革方案制定和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2014年至2018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安排改革事项953项,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全省改革持续加力提速,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各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批重要制度和实践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积厚成势。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2017年底,我省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效力的决定67部,以打包方式修改法规53部,以法治方式保障了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也要有切实管用的方法和措施。

一方面,同过去相比,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另一方面,改革进行到今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有的需多方面配合,有的要牵扯复杂的利益……但硬骨头如同拦路虎,既躲不开,又绕不过。

省社科院党风廉政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彦坤说,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既要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点”“堵点”“痛点”,我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

为破解投资融资难,我省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实施办法,缩小项目核准范围,扩大备案覆盖面;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实行先建后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为破解办证照难,我省大力推进商事制度等改革。2014年开始试行“三证合一”,2017年实现“三十八证合一”,今年4月1日实行“四十三证合一”,6月30日实行“五十证合一”;今年11月,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我省创新监管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县(市、区,含开发区、高新区)乡(镇、街道)环保所均完成挂牌并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街道)环保所全覆盖。

为破解行政审批难,在多次下放权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2013年以来国务院简政放权事项全部衔接落实到位,省本级先后分8批次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502项;“一枚印章管审批”格局基本形成;“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河北政务服务网建成投入运营,已实现企业申请、发招、公示等447项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多数设区市、县(市、区)网上审批事项达到了30%以上。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通过一个地方的具体案例,我们更能感受“啃硬骨头”的效果。

从42到1——简单的数字对比,却能折射出威县行政审批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4年12月,威县将分散在本县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集中起来,成立了全省也是全国第一家县级行政审批局。该县封存了有关部门的42枚公章,从此市场主体只需进县行政审批局一家门、盖1个公章。

此后,该县行政审批服务又几次“迭代”升级。县政协副主席、行政审批局局长蒋志华说,如今不但审批类、核准类、备案类项目的审批时限普遍压减了80%以上,而且审批服务扩面、下沉,更贴心、更优质。

威县是全省唯一的“黑龙港流域综合改革试点县”,行政审批改革虽然“一子活全局”,却不是其改革的全部。

威县县委常委、改革办主任李东强介绍说,近年来该县共进行了完善市场要素的改革、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改革、社会治理改革等5大方面、8个重点领域、110多项改革,改革的“拳头效应”日渐显现。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增强。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基层基础工作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均取得明显成效。

行政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在地市合并、几次自上而下进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今年10月27日,按照中央部署,我省拉开了深化省市县党政群机构改革的帷幕。相对以往,深化省市县党政群机构改革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

而此前,我省已按照党和国家部署,如期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委组建挂牌,省市县乡四级新税务机构挂牌工作也已全部完成。

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已体现于相关社会领域的改革。针对群众“看病贵”难题,我省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由“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拓展为“四医联动”(加入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城市公立医院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实行零差率销售,大型医用设备(磁共振、CT等)检查和检验类项目价格平均降低10%。

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体现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上。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随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印发了京津冀及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的两个试验方案。其中,国家赋予石保廊改革任务合计32项41条,试验为期3年。

经过两年多的改革攻坚,国家授权石保廊区域先行先试的32项改革中,已有24项改革举措落地,其中3项纳入全国首批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清单。以石家庄、保定、廊坊三市为依托,我省积极探索破除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新路径,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河北经验”。

雄安新区的诞生,自带改革创新基因。今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公布,批复强调,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把改革开放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今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政策支撑。承担着主体责任的河北,将在雄安新区这个改革开放新地标上,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引领未来。

进入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今天的河北,正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进行新实践、做出新探索,“以河北之进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改革的一大目的是激发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改革的最终检验,是能不能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改革发展才有意义和价值;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正关心群众疾苦,改革发展才能有最根本的力量支撑。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改革惠民,让改革的成效既体现在发展的“颜值”上,又体现在人民的“笑脸”上。

这是一名企业家的“回归”——

1995年,河北中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克华在石家庄市创办公司,2007年将企业迁往外省,如今他不仅将公司部分业务迁回石家庄,还将在这里建设新产品生产线。“河北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沈克华由衷赞叹。

这是一名个体工商户的切身感受——

前不久,经营一家快餐店的马秀明,因小餐饮登记证到期,来到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办证。让她没想到的是,只经过简单登记备案,不到半小时,她就拿到了“便民小餐饮备案卡”。“真快!”马秀明由衷地高兴。要知道,在过去,相关职能部门现场核准发证,审批时限是10个工作日。

这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爆发”——

2017年,37岁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康会峰主持了14个科研项目,创下了他个人科研生涯的最高纪录。与之相对应的是,康会峰获得的科研总经费突破了100万元。

作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改革试点高校,华航从2017年开始对科研评价制度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进行改革。以职称评聘为例,该校把横向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收益作为对从事应用研究人员的重要评判指标,按项目到位经费计总分,1万元计1分,由主持人根据课题组成员实际贡献分配分值。

“解脱了职称评审的束缚,我们可以心无旁骛搞科研了。”康会峰这样解释他去年科研项目“井喷”的原因。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先迈出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一步。为进一步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我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省属骨干本科院校和科研单位可自主评审主系列正高级及以下职称。同时,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等方面形成政策支撑,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办事方便”是一种幸福,“价值实现”也是一种幸福。用改革对繁琐的程序作“减法”,换来的是创新创业活力大幅增强的“加法”乃至“乘法”。今年1-10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82.28万户;前7个月,全省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8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97家。

这是一名去产能职工的“华丽转身”——

2015年,因为去产能,冀中能源邯矿集团康城矿全面关闭。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时任康城矿掘进区主管区长的李鹏雷和120多名掘进队工友一起,被转岗安置到了郭二庄矿。

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是,在郭二庄矿,他们职务不降、队伍不散、待遇不减。李鹏雷等也不含糊,甩开膀子,一次次刷新郭二庄矿的采掘纪录。

今年10月,身为郭二庄矿掘进区二队队长的李鹏雷前往北京,捧回了“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荣誉证书。

按照“四步走”去产能计划,2017年以来,邯矿集团先后有四矿三厂八个基层社区关闭、退出或撤并,近2000名职工需要转岗安置。他们采取内部转岗、实施“1+N”服装项目、拓展山西煤矿托管业务市场、开展劳务输出等多项措施妥善安置去产能职工,不但确保了企业和谐稳定,而且为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三处处长李桂花说,从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切实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到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我省一直是这样做的。

这是一名农村妇女的“再出发”——

安新县大王镇北张庄村38岁的留守妇女李英娜,曾经担心自己跟不上雄安新区发展的步伐——“如果不种地,我还能干点啥?”

北张庄村有这样顾虑的村民还有很多。为此,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组从保定卓越技校请来老师,办起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去年9月1日,第一期培训班开课,开设了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电工、园林绿化四门课程。由于培训内容适应了新区未来用工需要,李英娜等130多名村民踊跃报名参加。

随着第一期培训班结课,李英娜等拿到了大红的毕业证书。她欣喜地说:“我现在有了融入新区的底气。”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把解决新区群众就业创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

改革有阵痛,不改革就是长痛;改革中遇到、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省千方百计用改革化解改革阵痛,用改革解决改革难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一名农民的获得感——

75岁的石家庄市藁城区牛家庄村村民贾增文,从60年前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至今已经写了100多本日记。在他的日记中,第一次领种粮补贴、拿新农合证购药不掏钱、领取养老金等历历在目。“特别是这几年,高兴的事越来越多啦。”贾增文开心地说。

这是一名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不用去大医院排长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医疗服务。”邯郸市丛台区中煤社区居民张荣魁如是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医疗服务,是因为社区里建起了“健康小屋”,每周都有市内二级以上医院专家来坐诊,并开展健康咨询等活动。

针对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庭冷落的情况,邯郸市采取“政府主导、医院主建、医生主动、全民参与”的方法,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建设“健康小屋”,并通过改革的办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打通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在邯郸市,这样的“健康小屋”已有2000余座,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透过来自省统计局的一串串数字,就能感受到一个个“改革礼包”的分量。

河北人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了。2017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1所,是1978年的4.5倍;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27万人,是1978年的43.8倍。

河北人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2017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35个,比1978年增加530个,增长2.6倍。

河北人更加健康长寿了。2017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17岁,比1981年增加了5.72岁。

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改革中得到更好满足。

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变成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深化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我们既为改革的成就倍感自豪,也会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带着4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自豪与荣光,策马扬鞭再奋蹄,继续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河北就一定能创造“伟大的未来”。(记者史文通、安人和)

上一篇: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场巡讲举行
下一篇:廊坊市文联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获奖者颁奖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