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中国记协工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新时代的新期望。这是十九大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中国记协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明确指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闻工作者的格外关爱,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当好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与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前夕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当好合格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基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任务,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的殷切期望,既包含了政治要求、内在动力等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总的前提和基础,也包含了为伟大时代记录与讴歌的总的任务和要求;既提出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给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国际传播重任,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凝心聚力职责。对此,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认真领会、切实践行,争做合格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担负起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党的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通过传递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公众意识,汇集发展稳定合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古语说,“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新闻工作者在人的头脑里做工作,要想把党的理论与实践宣传好,首先必须筑牢思想根基,对党的理论真学、真信,对党的实践真懂、真知,才能通过新闻作品析事明理、举旗定向,才能在舆情日益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要通过系统学习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党的奋斗历程,尤其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正在强起来的光辉成就,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定道路自信。
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悟贯穿其中的集体主义原则,不仅在革命时期有利于团结阶级力量取得胜利,在建设时期也适于后发展国家凝聚实力奋力赶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指导着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坚定理论自信。通过全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今日中国进步发展的根本保障,是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坚定制度自信。
通过扎实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韧性、开放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政治定力,夯实做好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根基。
保持人民情怀,激发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人民性,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情怀,是基于深沉情感而生发的境界和追求。有情怀,才能有以苦为乐的担当;有情怀,才能有百折不回的勇气;有情怀,才能有持续不竭的动力;有情怀,才能有矢志不渝的初心。人民情怀,是一种与人民血脉相连、忧欢与共的深情大爱,是一种致力于人民幸福、不忘根本的理想追求。
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工作很辛苦,新闻讲时效、任务要求高、工作压力大,只有保持人民情怀,才能不怕吃苦,不畏艰辛,不惧挑战,为做好新闻工作提供不竭动力。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掌握传播资源,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权力,所谓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只有保持人民情怀,才能不因一己私利而丧失本心,不因大志泯灭而庸碌无为,始终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始终坚持为人民做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保持人民情怀,首先要贴近实际找感觉。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越要把实践和基层当做最好的课堂。要克服纸上找问题、网上搜素材的浮躁习气,认真学习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深入基层的优良传统,经常奔走在路上,把握社会脉搏,就会真正关心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含有多少真情。其次是贴近群众寻本心。面对面就可能心贴心,距离近就容易感情深。乐于与人民交朋友,真正融入群众,才能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第三是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生活才能受感动,受感动才能动真情,才能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才能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教育引导群众,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记录伟大时代,锤炼过人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揭幕,为新闻宣传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提供了世所罕见的新闻富矿;新征程的开启,为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伟大时代的伟大业绩讴歌,作品才会不朽;为伟大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人生才会升华。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伟大时代书写,需不断锤炼过人的眼力、脑力和笔力。
最重要的是眼力。身处伟大时代,未必人人都能及时、全面地感受到时代的伟大,未必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能敏锐、准确地观察到有价值的新闻。要锤炼过人眼力,首先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增强看齐意识,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自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其次是学会“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投入火热的生活,始终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于细微处感受进步的足音,真实生动地记录伟大的时代,做称职的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同时要锤炼脑力与笔力,勤于思考、学会用心,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善于判断、善于鉴别,提高思考能力和抓问题能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再将思考与发现转化为打动人的好文章,不但真实记录伟大时代,更能助力实现伟大时代的伟大目标。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影响效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实际上,不论对内宣传还是对外报道,会讲故事、善讲故事,是一名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
在新闻来源多样、各类信息冗余的新媒体时代,一般的新闻报道、信息传播,已很难对受众产生影响力,讲故事就成为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大小,就在于怎样去挖掘和讲述能够反映主题的故事。尤其是属于“规定动作”的主题宣传,要想对人真正产生影响,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善于将主题新闻化、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将鲜明主题与鲜活故事有机结合,在以小见大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对外宣传、国际传播中,更需要讲好故事、讲好的故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世界期待听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通过中国故事读懂中国,讲故事、讲好故事,成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与此同时,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振奋人心的变化,13亿中国人实现梦想,不啻旷古史诗,大到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具体到“一带一路”的故事、扶贫攻坚的故事等,有无数值得探寻的“故事宝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从增强影响效力的角度看,好故事首先要让人能听懂,其次与人有关联,再次能使人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能润物无声地传播我们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通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有意思更要有意义。既要有效到达受众,又能切实产生影响。不但输出“中国故事”,更要输出“中国价值”。让人们不但能通过中国故事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也能通过中国故事逐渐认同中国态度、中国理念。
传播中国声音,提升融合能力
大国崛起必须伴随话语权、软实力的提升,才能行稳致远。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话语权大小、软实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增强国际话语权问题,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这不但给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也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和课题。
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好故事也需要高分贝,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传播渠道,无法到达受众,传播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推动了媒介技术的快速变革,推动了媒体格局、传播形态的深刻调整,给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互联网打破了国界的传播限制,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群雄逐鹿中,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媒体称霸全球的格局,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可能;新传播技术在对外传播中,为提高新闻报道首发率、落地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新媒体技术为我们利用互联网思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关键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加快媒体融合发展,迅速有效地提升借助新媒体技术、新传播格局进行融合传播的能力,尽快成为善用现代传播手段、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型新闻工作者。
全媒型新闻工作者并非要求每个人对所有传播技术和手段都精通,而是必须要熟悉,重要的是有互联网思维,懂得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手段与渠道,传播给什么样的受众,并善于借助国际化或本土化平台和渠道,进行精准传播。同时要积极利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打破西方媒体垄断,努力建立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让中国声音不但被听到,而且能听清。
唱响奋进凯歌,共筑引导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在后发赶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与人们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的新闻媒体,不能是片面追逐利润、只为少数人赢利的企业,必须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组织群众、推动工作,有力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闻媒体更要发挥引导社会舆论、引领人民思想的重要作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奋进中的伟大祖国唱响凯歌,为奋进中的中国人民加油鼓劲。
毋庸讳言,尽管经济总体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无论是社会管理水平还是人民富裕程度,仍有不小差距,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越是要认清社会积极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正确认识成绩和问题、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坚持新闻的整体真实、本质真实,从建设性的角度,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最终目的是推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理顺干群关系、良化心理预期、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形成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引导合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奋进、攻坚克难。
凝聚民族力量,汇集磅礴伟力
“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履行好这一职责使命,也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对应,受众需求越来越多样,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我们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本身就有很大的地域与文化差异,在这样一个大国,在互联网时代,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挑战与难度前所未有。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要坚持改进创新,努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适应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努力用十九大确立的宏伟蓝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把好的思想、观念、内容,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表现出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和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的时代。每一位新时代新闻工作者都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不忘神圣职责、勇担历史使命,共同努力汇集起13亿多人民的无穷智慧和磅礴伟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崔士鑫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