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为了家园更美好,团结一心向全国文明城市奋进,早已成为470万廊坊儿女的共同目标。
看一看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12个测评项目,90项测评内容,188条测评标准,无不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实现这些刚性指标,不仅需要我们有夙兴夜寐的工作激情,更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短板弱项,弄清原因,钉实措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精气神,扭住重点,强力突破,才能拿到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扭住重点抓突破,要强力推进交通秩序治理。毋庸讳言,交通秩序是我们创城工作中一块较大“硬伤”——2015年度实地考察,廊坊存在的44个问题中,13项与交通秩序有关;2016年存在39个问题,其中17项与交通秩序有关;2017年,“文明交通”测评成绩仍不理想。交通秩序涉及文明城市测评中的交通路口、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30多个项目,计分权重很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品位高低,且直接影响百姓生活质量,直面它,解决它,刻不容缓。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提升基础设施,又要关注思想教育;既要有处罚,又要有激励;既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措并举,推动交通秩序尽快改善,营造遵守交规好氛围,让“礼让斑马线”等文明行为在廊坊蔚然成风。
扭住重点抓突破,要加快居民社区和生活小区全面提升。居民社区和生活小区是群众日常生活最为集中的部位,也是他们感受城市变化最直接的地方,所以,测评涉及内容多、分值权重高。从去年开始,中央又增加了对居民社区及生活小区的测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居民社区及生活小区的关注度,并加大改善力度。在廊坊,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及软件服务普遍较好,群众满意度也较高,但老旧小区仍存在公共绿地破损、缺乏“四防”设施、楼道杂物堆积等问题,降低了百姓生活质量,如不尽快改善,不仅影响测评成绩,也将严重影响民意。我们要通过着力处理好违法建设、房屋破损、设施残缺等突出问题,完善物业管理和休闲健身功能,扎实解决老旧小区“历史欠账”,同时,引进外地先进社区治理经验,建立有效的常态管理机制,使所有社区及生活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扭住重点抓突破,要强力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从测评和暗访情况看,我市有的主次干道、集贸市场、商业大街脏乱差现象仍较为突出;沿街商铺、餐饮门店的“门前三包、五包”仍没能得到很好落实;城中村、背街小巷、人行便道以及沿街路面破损严重。环境脏乱差,影响的不仅是城市形象,还会影响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情,我们坚决不可掉以轻心。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化城管”,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利器”和自信。要通过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服务智能化,把管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井盖、垃圾箱、护栏、路灯等基础设施小部件的维护上,落实到垃圾随时清扫,乱贴及时制止,欺街占道、乱停乱放跟踪处理上;要推进网格化管理,使道路保洁、环境监管日趋精细化;要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使管理权限下放、管理力量下沉,确保每项任务有人管、每项责任有人担。
扭住重点抓突破,要进一步提升城乡结合部及周边村镇创建水平。中央文明办明确提出:文明城市创建要辐射延伸到农村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共建,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从2016年开始,已将乡镇列入实地测评范围,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测评权重。我们必须认识到,廊坊的城乡结合部及周边村镇创建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存在不少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迎难而上,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建设为重点,以“十个一”为载体,开展移风易俗,以良好环境和文明乡风提升城乡结合部及周边村镇整体风貌,确保年底县级及以上文明村街占比达45%以上。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均重担再奋蹄,文明创建始终在路上。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坚决不能松劲、不能骄傲、不能气馁,更不可心存侥幸。我们要保持奋发有为的激情,鼓起志在必得的勇气,确保日日见成效,每天有提高,用汗水和实绩创出一座文明之城、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