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 借力协同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
廊坊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根基
日前,河北京南·固安高新区内,云谷(固安)第6代全柔AMOLED生产线开始设备搬入,并宣布“生产线启动运行”进入倒计时。项目负责人张德强介绍,该项目设计投片能力为3万片/月,预计今年年中建成投产,达产后年产值约200亿元,可满足9000万部智能手机屏幕需求。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区位特殊,有责任也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排头兵。”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介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廊坊市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年,廊坊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33项省重点项目和100项市重点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分别达到51.5%和36%,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2%。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37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7家、高新技术企业126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及增速、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均居全省首位。
今年,廊坊将重点打造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大数据、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依托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大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同时,狠抓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量,实施项目建设“311”工程,申列省重点项目30个以上,安排市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左右,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链集聚延伸、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廊坊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完善“1+4+N”创新政策,强化各类要素支撑,持续激发“双创”活力。今年,他们将重点实施“十百千”工程,力争引进十名院士级人才、百名硕博士、千名本科大学毕业生来廊创新创业。设立“大智移云”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各类孵化场地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引进和转化京津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50个。
按照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要求,廊坊积极衔接京津城市总体规划和通州与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同时,严格落实好中央和省对京冀交界地区、雄安新区周边地区的管控要求,持续对规划、土地、房地产等实施严管严控,努力提升协同发展质量。
紧紧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廊坊市依托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等7个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着力引进京津转移高端产业项目。着眼全市域产业布局优化,他们坚持协同融合,“北三县”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为重点的高端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两县三区重点培育高端临空产业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南三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与京津和雄安新区分工明确、相互协调、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格局。
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升效能,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2017年,廊坊市实施国家级试点改革19项、省级试点改革30项,压减77项审批环节,推出了54项当日办结事项、26条企业登记便利化措施,审批效率平均提高了68%,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普遍提升。他们还全面实行“三十八证合一”,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在线审批模式,建立起领导分包服务、银企对接等联系服务机制,全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新增市场主体6.4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2万户,增长19%。
今年,廊坊市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财税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把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进“多证合一”扩容升级,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力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仗。同时,推动全市各开发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四项改革”,廊坊开发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京南·固安高新区、霸州经济开发区分别引进和建设10家以上高端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创客新城,加速推进“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以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