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协同治霾、专家引路、精准攻坚、铁腕治污,打造绿色发展的“廊坊样本”
逐梦生态文明 交好“绿色答卷”
▲专家引路、科学治霾、精准攻坚,廊坊举全市之力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图为PM2.5专家工作小组实时调度防控举措。
廊坊“大智移云”首位产业蓬勃发展,实现利税和增加值均居全省首位。图为廊坊大数据创新展。
壮士断腕退出钢铁产能,走去产能实现企业转型、带产业转型、促区域转型的新路。图为停产封存的霸州市新利钢铁公司。
10月底前,廊坊将完成全市72.9万户农村群众的散煤替代。图为三河市“电代煤”施工现场。
廊坊在全市域实施“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图为用上清洁天然气的文安农户。
让绿地常在、清水长流、蓝天永驻。图为文安鲁能生态区鸟瞰。
秋天到了,绽放在廊坊的生态文明之花正结出累累硕果:从散煤“清零”替代到钢铁产能逐步退出,从“散乱污”企业全域整治到传统产业全线升级,从生态环境整体修复到环保理念传播普及……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拷问,廊坊人服务大局、勇于担当,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蓝天保卫战。
有数字为证。2016年,廊坊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2.4%,在京津冀13个国控城市中排列第一名,成为河北省首个退出全国74重点城市“倒排前十”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历经9轮极端天气考验,廊坊持续退出“倒排前十”。
这是抓铁留痕、上下同心的一场硬仗。廊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周周调度、“挂图作战”,形成一套党政同责、以上率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这是协同治霾、专家引路的成功探索。廊坊借力京津高端人才,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开展深度合作,科学谋划大气污染防治顶层方案。
这是治转结合、促动发展的创新实践。廊坊从治理“散乱污”入手,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区域转型的系统性跨越。
留住蓝天碧水,逐梦生态文明,廊坊交出了一份扎实厚重的“绿色答卷”。
服从大局、上下同心——廊坊治霾形成一个好氛围
作为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地级市,廊坊的区位十分特殊——主城区距天安门广场40公里,所辖10个县(市、区)均与京津地域相连,“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隔河相望,中部两区两县地处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南部三县与雄安新区田水相连。
“特殊的区位决定了廊坊必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做好首都环境安全护城河,以大历史观的高度打造良好生态。”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说,优异的环境将是廊坊发展的生命线,绿水青山就是廊坊的金山银山。
“建设‘禁煤区’‘无钢市’,2017年10月底必须实现散煤清零、2019年必须实现钢铁产能全部退出,PM2.5今年达到62微克,保障‘京60’目标实现”——作为环保部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2+26”城市、“2+4”协作核心区、“1+2”核心城市,廊坊肩上责任重大。
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每周五下午廊坊市环保局六楼会议室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在这里主持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挂图作战”视频调度会,雷打不动。分析形势、通报问题,对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的工作逐一点评排队,对工作落后的严肃批评,并责成主要领导当场作出检查和整改承诺……两年多的时间里,这样的调度会已召开120多次,由此层层形成“抓一把手”和“一把手抓”的压力传导机制。
在每周调度的基础上,廊坊采取了关键时期每日调度制度。应对重污染天气期间,廊坊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经常不分昼夜到一线督导巡查,组织发动各级干部包村、包片、包企业,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现场解决突出问题。全市县乡各级干部工作到深夜,巡查到凌晨,真抓实干成为习惯。
在廊坊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骨干成员的手机里,都加载着一个共同的微信群——“蓝天行动”工作群。相关人员在群内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共享信息,第一时间通报问题、发布指令,第一时间回应反馈、紧抓落实,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同、指挥灵便的全天候调度平台。
廊坊南部文安、霸州、大城三县(市),胶合板、钢铁、保温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企业“散乱污”问题也比较突出。为帮助“南三县”有力解决“散乱污”问题,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市长陈平连续数月亲自带队,先后8次利用双休日时间到“南三县”现场办公,指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帮助大家树立淘汰落后、转型发展的新思路。短短三个月间,“南三县”发生绿色巨变。
为切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廊坊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借助环保督察,每天将督查发现的问题在媒体和微信群中通报。市纪委成立督察问责组,深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基层一线,全面传导压力,持续加大督导力度、密度和频次,采取约谈、通报、问责等形式,严肃处理行动迟缓、不较真、不负责、敷衍应付的党员干部,确保督出实效、问出实情、责出干劲。
廊坊市还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到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核中,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对防治不力、工作不合格的领导干部,限制评先评优和提拔使用。同时,实施分片排名奖惩,针对各县(市、区)不同情况,制定空气质量考核奖惩办法。2016年以来,该市先后对7个县(市、区)给予预警处罚,对5个县(市、区)落实了500万元至2000万元罚款。
今年以来,廊坊举全市之力开展了以根绝散烧煤、严打严控供热锅炉超标排放、春节期间严控鞭炮燃放、清明节期间严控祭祀用品焚烧、集中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臭氧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内容的雾霾阻击战。今年上半年,虽然经历了9轮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但廊坊市空气质量持续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倒排前10名。生态向好、绿色发展,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专家引路、精准攻坚——廊坊治霾蹚出一条好路子
8月21日中午12时,廊坊市环保局PM2.5特别防治小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办公室。在电脑前盯着看数据的王奇锋,边跟同事交流,边扒拉一口外卖盒饭。“我从早到晚都要守在这里,数据一小时一更新,有情况及时沟通解决。这叫‘小时保天’,每个小时的污染状况都要精准应对。”王奇锋介绍。
环保工程博士王奇锋是专家组执行团队负责人。2014年起,廊坊市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与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开展深度合作,组建廊坊PM2.5特别防治专家组,市政府给17名国家级专家发聘书,长期支持廊坊治霾工作,专家组共60多名工作人员常驻廊坊全程指导,率先探索专家“坐诊”、“巡诊”、精准治霾新模式。
“为什么要治理燃煤?燃煤究竟对雾霾有多大影响?这些都要有数据支撑。治霾,靠科学才能精准!”王奇锋在电脑上打开“廊坊市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为我们讲解实时大气源解析的饼状数据图。2014年以来,廊坊每年委托专家组实地调研、编制污染排放清单,科学分析全市大气污染“病因病灶”,通过污染源减排模型进行反复评估后,对症下药,制定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减排工程实施方案,逐月逐项分解目标任务,并实施全程靶向治理,精准攻关。
7月30日,大厂回族自治县率先完成2017年“气代煤”改造任务,成为我省首个全域完成“气代煤”改造的县(市)。其中,住房面积在150平方米以内的改造户,财政全额补贴燃气设备购置、安装等费用。“以前冬天烧煤块取暖,烟多、粉尘多,还不怎么暖和。前段时间进行了‘气代煤’改造,今年冬天就能用天然气进行取暖了。”该县王唐庄村村民王德本高兴地告诉我们。
农村散煤燃烧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破解大气污染“农村包围城市”困局,廊坊在全市域实施“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分包乡镇、村街,把清洁能源送进全市农家。据介绍,今年10月底前,该市将完成72.9万户农村群众的散煤替代,其中“气代煤”2110个村街、65.5万户,“电代煤”244个村、7.4万户。截至9月21日,全市“气代煤”已完成全部任务的93.63%,“电代煤”已完成全部任务的81%。
每天清晨7时,专家组整理分析当日大气监测数据,把污染防控建议发到相关部门的工作群里;从傍晚开始,环保巡查组蹲点检查全市重型卡车管控点、传感器显示污染数值高的区域,直至凌晨;城区114个建设工地全部安装扬尘在线和视频监控设备,主次道路严格落实“以克论净”标准……依靠科学治霾、精准攻坚,大气污染防治“廊坊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如期实现年度阶段目标。
“昨天还是大晴天,市里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我们开始还都不理解。但到了第二天,竟阴霾密布,眼看着周边爆表出现了严重污染,而我们这里是重度和中度污染,事实面前我服气了!”日前,廊坊市广阳区委书记周春生告诉笔者,按专家组的意见,该区头一天涉气涉烟企业停限产的“笨招”见效了。通过发挥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的综合效能,廊坊2016年全年和2017年前8个月做到了“无爆表日”。
今年5月,专家组在廊坊建立起由市政府资助的廊坊智慧环保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集合国家环境能源领域顶尖专家的研究力量,从事生态环境创新研究、人才培育、技术服务和产业促进。通过在廊坊的成功实践和孵化,专家组已将专家团队发展至200余人,将治霾战场延伸到全国4个省(市)、30余个市(县、区),“廊坊经验”为各地科学治霾、协同治霾提供了典型示范样本。
铁腕治污、推动转型——廊坊治霾做出一个好样子
文安县左各庄镇南二环大地木业西侧路南,510台拆除的燃煤锅炉集中堆放在一片空地上,场面蔚为壮观。“这是在今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左各庄镇拆除的部分燃煤锅炉。今年以来,我们共淘汰取缔燃煤锅炉1529台,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80多万吨。”文安县委书记刘雪松介绍。
壮士断腕、铁腕治污。从今年4月份开始,以左柳滩人造板集中区综合整治、卫生集中整治和“小散乱污”及VOCs企业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在文安大地全面打响。短短三个月,文安县关停整顿所有人造板生产企业2000余家,取缔所有扒皮厂、粉料厂、劈板厂等原料加工厂5000余家,淘汰燃煤锅炉1529台,占全市淘汰燃煤锅炉总量的39.7%。
关停整顿不是“一刀切”,堵的同时更致力于“疏”。文安积极与中国林科院就建立木材工业技术研发中心签署协议,谋划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帮企业制定标准、更新技术、研发产品、改进流程,从生产大路货向高端产品转型,促使全行业技术、工艺、流程大幅提升,目前该县正全力申报“国家级人造板产业示范园区”,金秋、大地、宜美康等一批品牌企业市场拓展、品牌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省委主要领导评价:“像文安这样干,才是真干!”
“我们决心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决心抓治理,倒逼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区域转型。”廊坊市市长陈平的话语掷地有声。
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安胶合板、霸州钢铁、大城有色金属和保温建材等传统产业,曾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其暴露出的污染问题也成为全市生态环保治理的深层之痛,是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啃下这块最大最难的硬骨头,廊坊才能真正甩掉倒排前十的‘黑帽子’,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陈平说,“廊坊治霾打出了一套去产能、调结构、增效益的组合拳。”
霸州市拥有亚洲最大的金属玻璃家具产业集群,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带动起前进、新利两家上游钢铁厂商和中游800余家涉钢企业,其中两家民营钢铁企业共计炼铁产能471万吨,去产能压力大、难题多。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把握政策的基础上,霸州创新性地引入战略投资者整体收购新利钢铁,目前新利钢铁有限公司产能整体退出、设备封存已通过验收,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退产能工作全面启动,年底前整体退出。
两家钢厂整体退出后,霸州将引导800家涉钢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在胜芳区域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科技孵化、文化旅游、商务休闲等三产服务业,对霸州城区与胜芳城区互动转型,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服务雄安新区的产业新城,走出通过去产能实现企业转型、带产业转型、促区域转型的新路。
大城县是有色金属、保温建材行业的聚集地,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高峰时期企业600多家,保温建材行业企业1800多家。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大城县制定了《有色金属加工和绝热节能材料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两行业明确了整治标准,树立治理标杆,对无环评手续、排放不达标的一律“两断三清”予以取缔。最终,剩余的38家岩棉玻璃棉企业、17家有色金属熔铸企业环保和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岩棉玻璃棉市场份额稳居全国60%,橡塑挤塑占到全国50%。
过去环境“脏乱差”的“南三县”彻底变了样——天空露出蔚蓝的底色,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绿树成荫,芳草萋萋。今年上半年,大城、文安、霸州“南三县”空气质量分别居全市第1名、第2名、第3名,下降率居全市前三位。廊南森林湿地走廊正在加紧施工,胜芳湿地公园核心区已完成建设,大清河水体治理和石沟干渠湿地修复启动实施……“南三县”上接雄安、下联天津,与白洋淀水脉相连、森林一体的区域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动产业之刀、治污染之本、促环境质变——“南三县”就是廊坊市的缩影。来自市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在全市“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专项行动中,全部12003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取缔,全市重点行业3861家VOCs排放企业全部完成治理。在禁煤区内外,他们同步推进城乡“气代煤”“电代煤”70多万户,取缔燃煤锅炉4175台,取缔市民散用的小炉具100多万台,19个长期使用燃煤的城中村全部拆除,从根子上成片断绝“散乱污”的容身之所,实现工程削减燃煤500多万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生态底线,坚决把重污染、高消耗项目拒之门外,将“大智移云”确定为首位产业,廊坊市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又成为廊坊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的金字招牌。润泽科技、华为云计算、京东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精雕数控机床、香河机器人产业港等一大批百亿元、十亿元级的高端项目相继落户,有力推动了廊坊产业向着绿色方向发展。目前,固安云谷第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霸州云谷第6代AMOLED模组项目在加快建设,将联手打造国内AMOLED新型显示产业高地;廊坊开发区“大智移云”骨干企业近50家,产业规模已达500亿元,正向2020年突破千亿元的目标冲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提速环境改善步伐;而建好生态文明、实现环境改善,可以全面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良性互动。”冯韶慧说,只有真抓实干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廊坊发展的步子才能迈得更稳、走得更快。
逐梦生态文明,交好“绿色答卷”,廊坊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60亿元,同比增长了7.5%。其中三产增速13%,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1%,三产占比达到4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3.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6.5%。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4年前的11∶54∶35调整为6.9∶45.1∶48,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孙亚安、边向征、卢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