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让每个城市细胞都渗透绿意

让每个城市细胞都渗透绿意

——我市以绿色生态理念引领幸福宜居城市建设

      廊坊是一座有追求、有梦想的城市。对绿色生态的追求,对幸福宜居的渴望,这座城市恒久而执著。

      初秋时节,漫步城区。一排排整齐的绿树,一座座美丽的公园,一个个精致的街头小品,一处处温馨的居民小区……花开四季、绿意常驻点缀了廊坊的街头巷里,展开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城市画卷。

让每个城市细胞都渗透着绿意,既是廊坊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又是矢志不渝的最高追求。如今,廊坊独有的绿色品质、文化品位和城市品牌,无不诠释着这座城市“风景瑰奇、气韵酣畅、秀在景观、美在心窗”的独有神韵。

树立绿色理念,引领幸福宜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不和京津比楼高车多,不与海滨城市比海水沙滩,要比花红草绿,比空气清新,比环境优美。”早在1989年建市之初,廊坊就选择了如此贴近“新发展理念”的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28年前,廊坊建成区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仅有新华路、金光道两条主要道路,三角地是最为繁华的地段,“风吹满眼沙、下雨一片洼”是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

28年后,曾经的“脏破旧”成了记忆。现如今,廊坊道路宽阔、楼房错落有致,公园、广场点缀其间,看音乐喷泉、赏景观小品,群众享受到出门见绿、推窗看景的城市美景。

这些“绿美好”的当下,与精准、科学的决策密切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建工作。市委书记冯韶慧调研城建工作时要求,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标志性建筑,打造精品工程;市长陈平多次强调,要充分借鉴和汲取先进城市经验,趟出一条具有廊坊特色的城建道路。

尤其是今年以来,市建设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和全市“两会”精神,在全系统强化“事不避难、极端负责”的担当,焕发“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激情,攻克难点、狠抓重点、打造亮点,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廊坊城建工作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群众热切期盼,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流更多的汗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实。当前,全市城建系统正围绕“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整体水平”这个中心,按照“破解难题、提升弱项、打造品牌”思路,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城建工程。

今年以来,我市共组织实施97项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30亿元。这是历年来项目最多、财政投入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年。当前,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工作力度逐步加大,绿色生态美好家园建设的步伐正昂扬向前进。

拉开城市框架,勾勒绿美空间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绿树掩映的园林景观,横纵之间,构建起廊坊这座绿色之城。

据了解,今年我市城建项目财政投资计划89亿元,年底前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183%、166%。其中,路网工程、园林工程的财政投资达到6.8亿元和7亿元,创历年之最。

连通廊坊市主城区到开发区的主要道路,过去只有新奥艺术大道一条。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尤其是重要会展活动举办时,这条路总是拥堵不堪。今年“5·18”经洽会前,北凤道穿过大长亭村的一段长400米的断头路被打通,成为连通市区和开发区的又一交通大动脉。

今年以来,一大批路网建设工程正在大手笔推进——“5·18”经洽会前,新华路北延、北凤道东延、艺术大道西延等重点路段都被打通;年底前,外环路西南环线、新华路北延、广阳道东延、金光道东延、新源道西延主路也将连成一线,实现通车;力争明年“5·18”经洽会前,艺术大道将实现东西贯通,永兴路南延、自然公园二期配套道路将呈现崭新面貌。

拉开城市框架,打通“断头路”,畅通城市“毛细血管”,这些努力使主城区的主干道四通八达,城市内部“微循环”一路畅通。

路宽了、道长了,市民的心情也随之敞亮起来。“道路网络四通八达,现在堵车现象都比以前少了!”市民陈薇说道。

伴随道路铺设同步进行的,还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植被的铺设。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完成步行街景观提升、街道硬化改造等一大批绿化工程,老天桥公园、丹凤公园等对市民免费开放;集中建设学校、医疗、购物、公交站、休闲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步行30分钟生活圈”……

今年,我市计划投资4.7亿元,启动35项绿化工程。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绿化原则,

因路造景,因景配绿,建设精品景观;对重要节点、主干道路口增植观赏植物及摆放时令花卉和植物雕塑,在郊区快速路等地种植20万平方米野花组合,丰富城市绿地景观。

“城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7平方米,一座绿色生态城市渐行渐近。

在落成不久的丹凤公园,每天有不少市民相约到此,或到广场上跳舞健身,或者打球赛跑。正在跳舞的张慧敏阿姨,一边踩着优美的音乐旋律,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廊坊,就像一个大公园,真是漂亮得很!”

“城在林中建,人在园中游。”一个个特色鲜明、生态良好、景观秀丽、内涵丰厚的城建亮点,让钢筋水泥有了绿意、有了生命,令生活在廊坊的人们心旷神怡。

如今,高大成群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各处游园文化底蕴厚重,九横十纵的道路骨架组成了完善的城区路网,车来人往穿行于城区之间……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廊坊实现了从昔日的“脏破旧”到今天“绿美好”的现代城市华丽转身。

重塑绿色脉动,激发生态活力

一座城市地面的水域、上空的空气,就像城市的血脉,为城市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畅通城市“血脉”,从“治水”开始。当前,我市已在城西河北段清淤3.5公里,城北河清淤4.65公里,合计长度8.15公里;结合铁路北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区污水管网工程改造,进行水环境治理,对发现的各类排污口进行污染源治理或排污口封堵,从源头保持水体干净。同时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增强用水承载力。

走进廊坊凯发新泉污水处理厂,进厂污水通过粗、细格栅进入厌氧缺氧池,大量微生物菌群将水体里的污染物滤清。该厂日处理污水规模为8万立方米,目前正在扩建中。厂区东侧,新的生化池、膜池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扩建规模为每日6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将达到比过去更高的京标B标准,力争年底前具备通水条件。

据了解,今年我市以建设“海绵城市试点”为抓手,投资4.2亿元,启动建设了永兴路南延配套的3座雨水泵站和龙河高新区1号、2号雨水泵站以及市区污水管网配套完善工程。远期再谋划建设9座雨水泵站,使泵站排水能力提升至324立方米/秒。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彻底解决“城市看海”的问题。

“让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就是最大的民生。”为此,市建设局坚持源头管理、综合管控、重点突破,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要求。

在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一款名为“扬尘在线”的APP软件。这是对工地扬尘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和实时视频监控的设备平台,连通市区所有施工现场。点击进入某一个工地,360度的摄像头可以实时观测到工地的现场状况和扬尘指数,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科学监管新模式。

据了解,市建设局直管各类工地137个。他们按照工地开(复)工绿色生产标准,对所有工地进行开(复)工检查验收。目前,所有工地都已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

与此同时,市环卫局严格落实“以克论净”标准,日均安排各类作业车辆225台,对市区核心区主次干道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机械化清扫。

廊坊的脉搏正有力跳动,绿色理念引导下,我市正全力打通城市“血脉”,富有活力、和谐宜居、生态良好、空间有序、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即将呈现在眼前。

突出人本特色,绘就绿色蓝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廊坊既全面展示现代之美,也着重体现醇厚古朴的历史文化,力求建设一座文化内涵丰厚、历史烙印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目前,在八干渠、大皮营引渠、龙河三条河渠上,规划建成了历史长廊、人文长廊等六个景观“廊”,文博坊、名贤坊等九个景观“坊”。在“六廊九坊”的框架下,东线景观以体现地方历史、人文为主线,西线景观以体现自然生态为主线,两条景观线最终交汇于龙河的龙文化水景观线。

可以说,在推动城市建设艺术化、提升城市品质过程中,文化元素、绿色元素正在全面融入廊坊的城市建设。除了环城水系景观,老天桥公园、森林公园、自然公园等多个绿色精品工程,都努力发掘廊坊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历史文化风情。

绿色理念体现在城市建设每个细节中。市区人民公园东门一角,新改建的公共厕所内外整葺一新,室内窗明池净,马桶水箱加装了增压节水设备。自3月初开始,市环卫局投入1000万元资金,提标改造70座老旧公厕和主次干道用厕量大的公厕,对硬件设施进行整体提标,同时提升软件服务品质,推进公厕设施向智能化、环保型、人性化转变。

当前,无论是久居廊坊的本地人,还是迁居于此的新市民,无不赞叹廊坊之绿、廊坊之美。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廊坊增添了无尽魅力,增强了对项目、资金的吸附力,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廊坊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全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让每个城市细胞都渗透着浓浓绿意,为这座城市的绿色之梦而拼搏、努力,不止不息!

上一篇:我市召开“5·18”“书博会”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暨“9·26”农交会志愿服务动员大会
下一篇:[河北日报]廊坊坚持绿色高端发展路径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