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46.4亿元增加到13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7%;
取得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技术成果539余项,60项科技成果荣获省以上科技奖励;
全市专利申请累计10654件,比“十一五”增长149%,专利授权累计量7434件,比“十一五”增长166%。
“十二五”时期,是创新摆上我国国家发展全局的时期,是创新上升到经济社会核心位置的时期。近五年来,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廊坊市科技创新大潮澎湃激荡。
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我市找准科技创新与全市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建设科技之城为目标,以打造全国科技成果创新孵化转化示范区为抓手,努力构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机制、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机制,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廊坊“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辉煌的“十二五”,注定将被廊坊科技创新史所铭记。
借势协同,引智京津,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今年,霸州金拜克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光川更加忙碌:自主核心技术生产的镁合金自行车在德、日、美等国际市场订单不断;投资20.9亿元的镁合金高铁动车轻量化部件项目将试车投产。
与京津科研单位的密切合作,地处廊坊偏远乡镇的金拜克公司闯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一跃成为拥有多项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镁合金高铁动车轻量化部件项目达产后,金拜克公司的销售收入有望超过60亿元。
在我市,像金拜克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共有117家。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按照“绿色、高端、率先、和谐”的发展定位,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机制、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机制,使科技创新工作交出了合格答卷。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建设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京津产业转移提升承载地、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都需要科技创新去支撑、去引领。”市委书记王晓东说。
在廊坊,一个共识逐步达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靠科技、要靠创新、要靠人才。
北京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成果的“聚宝盆”。对此,我市专门聘请北京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编制《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规划》,对我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等进行“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的顶层规划,真正把京津的创新优势转化为我市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把推进与京津的协同创新作为突破口,廊坊正努力探寻与京津科技合作的结合点、共振点和共赢点。
畅通与京津单位和机构沟通协商机制,先后吸引了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12家协同创新平台落户我市。截至目前,200多家中关村企业在廊坊建立了分支机构,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仅从北京引进的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就达500多项。
培育主体,壮大集群,激活创新发展“强引擎”
在廊坊市高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臂流水线。公司总经理王治虎介绍,公司累计投入科研、中试经费28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3款产品基材配方和生产工艺设备的研制,申请专利8项,3款有机陶瓷基板已经进入产业化销售阶段。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今年,我市全面启动实施“一十百千万”科技创新行动,即编制一个《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规划》,搭建园区承载、创业孵化、重大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学研合作等十大创新平台,培育百个产业集群,新增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培育万名科技人才,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潮。
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20家,是去年全年的2倍,总数达到2866家,企业数量及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其中,转型升级1920家,占67%;新培育586家,占20.4%;京津引进360家,占12.6%,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主力军。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已经全面开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释放充沛活力。
抓大扶强,加快培育高科技领军企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瞄准自身技术优势,研制“专精特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7家,居全省第四位;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133家,居全省第一位。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年研发转化技术成果近千项。
今年,我市将全市39个省级以上园区,量身订做、分批打造成为功能不同、层次多样、各有侧重、独具特色的承接平台。通过借鉴亦庄·永清高新区、中关村·固安大清河开发区发展模式,谋划建设更多合作共建园区;以北三县协同发展示范区为依托,打造通州、北三县、武清区域同城融合新典范;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廊坊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国家优惠政策的聚集区、商务贸易的集散地,不断释放临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外引、内育良性互动,廊坊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撑起廊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脊梁。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达到274家,实现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2.6%,成为全市技术创新的领航者。
目前,已列入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集群有92个,它们正在成为廊坊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支撑。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系列数据显示,科技创新驱动局面已在我市生动呈现。
搭建平台,加速转化,崛起创新发展“新高地”
“三河黑蚂蚁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供热采暖节能改造、环保、无线远程抄表系列产品产销和技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自入驻燕郊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孵化成为国内建筑节能领域综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前不久,三河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创业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新创业平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平台的承载力直接决定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创新资源的流向。没有大平台,就留不住高端人才、顶尖成果和好的项目。
廊坊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集中承载地,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明确提出以“京津研发、廊坊转化”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就近孵化转化,在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从实验研发到孵化转化、生产销售的整个链条中占得了先机。
打造科技创新之城,廊坊高度重视引进京津高科技企业、项目,同样高度重视引进高科技技术、高科技人才,既重眼前,更重长远。中兴通讯北京研发中心入驻燕郊,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开工建设,中海油研发中心、中核研究中心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京津高端人才进入廊坊,一批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廊坊落地生根。
据统计,全市域内科学研究机构14家;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市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171家;省级工程中心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8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
紧紧抓住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及科技要素外溢的有利时机,建设了一大批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研发、廊坊转化”的新模式趋势凸显。
目前,华夏幸福基业继在美国硅谷设立两家孵化器之后,未来三年将在国内外布局50家高新技术孵化器,使廊坊零距离吸附世界最新科技成果;香河一城国安创客河北基地正式揭牌,年内将入驻300余家中小科创企业;大厂微软游戏创新中心提供从Windows、Xbox平台的软件、应用、游戏的开发、测试、市场化的全方位支持,北京蓝蛙互动科技等6个项目已入驻……此外,天洋“超级蜂巢”、天山智谷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承载力强的新型孵化器正在抓紧建设之中。
通过科技孵化器建设,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2%,在高新技术产业带上创造了以全市不到1%土地产出40%以上GDP的佳绩。
当科技创新成为一种核心动力时,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如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如何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占领发展制高点?未来几年,我市将继续围绕“一三三六”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成果转化的发展路子,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短评
让科技创新成为加快发展“强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强国之本,谁占据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实践证明,使一座城市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永远是技术与创新,并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求变与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将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5年,尽管经济领域困难重重,但我市科学研究领域却硕果累累,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巨大希望。透过这张喜人的成绩单不难看出,科技创新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亟待“新引擎”。当前,我市政府、行业、企业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自身的建设发展?创新不仅是破旧立新,更是转变思路,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赢得市场竞争,用新理念、新管理、新技术或者新模式叩开转型大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期,在全力打造全国科技成果创新孵化转化示范区的重要转斩点,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从缩减科技创新审批手续、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的奖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等几方面入手,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打造成全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发挥出科技创新、全面创新的巨大力量,来推进转型发展和产业提升。但科技创新不只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把科技创新打造成廊坊“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强力引擎,让廊坊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