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秀美心安是吾乡——廊坊市通过提升公共环境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廊坊460万市民有一个共同心愿 ;

廊坊市委、市政府有一个矢志不移的目标 ;

那就是—— 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创建文明城市,为了谁?廊坊给出的答案是:老百姓!

“我们始终把‘为民创建’作为根本宗旨,以‘群众需求’为标尺,用‘人民满意’来衡量,持续提高城市建管水平,进一步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文明城市,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冯韶慧说。

创建文明城市,是廊坊多年来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提升城市公共环境水平的重要契机。

更重要的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创建文明城市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内涵——

通过优化公共环境,来建设秀美家园,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7年,廊坊创城再次出发!

●公共环境提升,“归属感”更强烈

宽敞平坦的大马路,干净整洁的小街巷;拔地而起的商业楼,绿树掩映的居民区;星罗棋布的广场公园,流光溢彩的不夜天……如今的一草、一木、一街、一景,都让人们触摸到了廊坊城市建设跳动的脉搏。

市文化公园内,早起晨练的市民,或漫步在绿荫小径,或流连于郁金香花海梯田,有的练太极、有的习书法……“我家就住在公园对面,这两年,我亲眼见证了公园的变化,出门就是风景!”谈起生活的变化,市民董贺忠告诉记者。

多年来,廊坊始终坚定地走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2002年、2005年、2008年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1年、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并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随着创城之路越走越远,廊坊多年前就拉开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大框架:由老三角地到新华路与金光道的改造,从构建环城水系到“三年大变样”时期建设的“一廊一轴两环八大中心”,从北部生态艺术新区规划到永清、固安撤县设区的大廊坊构想……

从那时候起,廊坊便放宽了视野,注重于城市规划,更确立了“规划如法、执法如山”的准绳。破旧的三角地跃起了银河高架桥,贯通南北城;迅速崛起的时代广场、自然公园、人民公园、廊坊会展中心、国际饭店把廊坊装点得富于时代感;市博物馆、新图书馆、市体育场等一批精品、亮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市区南北交通和外围路网也实现了全面升级。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住宅小区设施齐全,医院学校更加便民利民……廊坊的现代化城市魅力正通过每条路、每座桥、每栋楼散发出来。

此外,从建设循环利用雨水的“海绵城市”,到绿色城市建筑的加快推进,再到“绿色出行”体系的构建,廊坊还精心维护市民生活的公共环境。特别是2016年以来,先后完成步行街景观提升、街道硬化改造等一大批绿化工程,老天桥公园、丹凤公园等对市民免费开放,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2.65%;集中建设学校、医疗、购物、公交站、休闲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步行30分钟生活圈”……

家住红星小区的冯亚兰老人惊讶于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的街道早就不是当年的小土路。看着和平路、新开路、艺术大道上随处可见的绿油油的树,心里高兴啊。现在有人问我家在哪儿,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廊坊!一个干净美丽的城市。”

民生改善的浓浓暖意,幸福指数的步步提升,是打造文明城市路上最“贴心”的收获。如今,廊坊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建设水平都大幅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

●城市环境优化,“获得感”渐真切

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善,创城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城市的精神面貌:道路平坦,市民出行顺畅;市场经营规范,给市民带来便利;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市民生活更美好。

如今,出行有免费公交车,休闲娱乐有免费公共文化场馆,办理业务的窗口单位服务快捷高效,贴心志愿者无处不在……在廊坊,市民们正享受着这座城市带来的文明生活福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对城市发生的变化,广大市民有目共睹:“现在的城市面貌越来越好了,占道的现象少了,城市的垃圾少了,道路宽阔了,街道也更加干净整洁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感觉人与人之间也更加和谐了。”

为全面优化市容环境,廊坊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属地管理、门前五包、重点强管的模式,实施“两改一清一拆”城市广告整治、环境卫生管理、污染综合防治、城市园林绿化等“五大战役”,使城市“颜值”逐步提升。

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就是创城工作的一个缩影——

市综合执法局组织开展占道经营整治行动,积极整治机动车侵占人行道,加强户外广告整治等举措,共清理市区主次干道、重点区域违章经营的流动商贩2570余处,清理规范店外售货、店外加工修理等店外经营现象2600余家;清理、制止机动车占压便道1200余车次,劝导、教育3000余人次;拆除各类不符合市容标准的广告设施5390处,拆除面积为15346平方米。

市公安局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积极开展公共安全治理、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强化校园安全防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等措施,确保了各项工作层层有推进、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声。

……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不仅管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在优化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公共秩序、公共环境以及政务法治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还协同协作、相互扶持,将涓涓细流汇成了创城的强大合力。

人们看到,公安、城管、交通、建设等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创新举措,完善城市功能,规范城市秩序,提升服务水平,满怀豪情地投入各项创建工作中。

人们看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文明创建的记录是那样的催人奋进;公益广告、围墙围挡,文明创建的宣传是那样的声势浩大;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文明创建的提示是那样的温馨入目。

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市容环境治“脏”、公共秩序治“乱”、窗口服务治“差”等专项行动,让廊坊空气清新、街面清洁、视觉清澈、环境清爽。

●制度机制常态,“持久感”更踏实

“创建为民,人城共进。”创建文明城市,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砥砺前行,创城路上十几年,廊坊始终做到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在文明创建这个大工程中,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一路高歌,不断丰富着文明城市的内容与内涵,努力追求着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

良好的机制,可以管根本、管长远。近年来,廊坊定期召开文明城市创建座谈会、动员会、工作推进会,研究制定了全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意见,要求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力量聚集。为此,全市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无缝覆盖的创建体系,一系列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措施,推动着体制创新、管理升级。

层层夯实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制定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限时完成……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全市上下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创建保障体系,切实做到了创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之以恒、不留死角,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较好地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和持久的动力。

“光说不练假把式。”廊坊的创城工作,可不是开会布置、明确任务的“假把式”。例如,今年3月份,以“访千楼万家,创文明城市”为主题的“星期六文明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启动,45名市厅级领导每人定点联系2个社区,91个单位和91个社区“一对一”开展文明共建。目前,该项活动已开展十五周,每次都有190多支志愿服务队、2500多名志愿者积极行动,带动了社区群众2万人次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为创建文明城市汇聚了强大正能量。

据了解,“星期六文明行动”包括公益宣传、文明礼仪、邻里守望、环境整治四方面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讲、座谈等方式,广泛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意义,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市民“做文明有礼的廊坊人”,树立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同时,志愿者们还对社区内乱贴乱画、楼道乱堆乱放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问题进行整治,以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困难户等为服务重点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好,以前社区积攒的很多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市民李宏宇高兴地说:“小区里长时间堆放的垃圾清走了,小广告没有了。老旧小区焕新颜,大家也更加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居住环境。”

良好的机制,让责任单位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倾斜、人员上支持、经费上保障。据了解,今年城建项目财政投资计划达到89亿元,年底前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183%、166%。其中,路网工程、园林工程的财政投资达到6.8亿元和7亿元,创历年之最。

当前,全市城建系统正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锣密鼓地推进路网交通、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公用事业、大气污染防治、解决遗留问题、文明城市创建等“八大工程”,全力推动111个城建重点工程……

可以说,独具廊坊特色的创城机制,提升了文明指数,托起了幸福家园,赋予了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无数公共环境提升的剪影,正逐渐聚起一座文明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上一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
下一篇:[ 砥砺奋进的五年•河北答卷 ]坚决去 主动调 加快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