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文珩 本报通讯员 韩燕杰 王海静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以建设文化体验城市为目标,全力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立足毗邻京津的“人缘、业缘、地缘”优势,打造“环首都文化产业高地”区域中政策最好、服务最优、环境最美、成本最低的投资洼地和产业高地。
在产业布局上,我市以市区为核心,积极培育环首都文化产业带、环天津文化产业带和中轴文化产业带;打造以三河为中心的新兴文化产业、以大厂香河为中心的影视剧拍摄及创意体验文化产业、以广阳为中心的现代文化休闲产业、以安次为中心的印刷包装产业、以永固霸为中心的休闲度假体验文化产业和大城红木文化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六大组团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三带六大组团”的整体格局。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着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全市上下正在凝聚共识、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实现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形成具有廊坊特色、产业结构基本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固本强基,着力抓好项目建设
总投资200亿元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正在抓紧建设大剧院和红楼梦圆主题园;
仅用两年时间完成投资80亿元的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城已具规模,大城进入以红木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建设新阶段;
投资98亿元的鲁能文化生态区、投资300亿元的固安文化体验示范区、投资50亿元的微软游戏创新中心项目以及国华影视基地、壹佰剧院等一批重点项目正不断加快建设进度、拓展规模、提升档次;
相继投资6.8亿元的国华影视基地经两次扩建,完成8座封闭摄影棚建设,新建文化体验广场,正在成为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影视剧拍摄基地和旅游目的地;
获评2016年度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大厂影视创意产业园,建立了覆盖项目孵化、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宣发交易的全产业链,在创造中稳步向前……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市,是符合廊坊实际、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的务实之选。”市委书记冯韶慧说。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载体和抓手,也是产业的支撑,直接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质量和潜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我市始终把抓项目工作放到第一位,在选准、狠抓项目上下功夫,坚持重点项目带动、培育新兴业态、园区聚集发展。
抓在建项目。近年来,全市谋划、签约、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去年的深圳文博会上,投资100亿元的梦东方未来世界二期、投资40亿元的香河运河生态文化产业园、投资11亿元的世界农业嘉年华项目成功签约落地,目前三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切实下大力抓好在建项目建设,有效破解项目建设中的瓶颈制约,让更多的项目尽快建成达效。
抓招商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扩大开放,才能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才能让项目多起来、活起来。为此,我市放眼全国抓招商,尤其注重开展定向登门招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定位,找准目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北京、天津的人才、市场、科技、金融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宝库,带来人气,聚集财富,提升品位,为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引来了源头活水。全市各地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招商引资、招商引智、招商引人,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环京津文化产业高地”区域中政策最好、服务最优、环境最美、成本最低的投资洼地和产业高地。
抓项目谋划和储备。与工业项目一样,文化产业也要优化重大项目储备,做到抓一批、谋划一批。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瞄准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筛选储备一批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好项目、大项目,确保优质项目不断档。同时,为确保项目进度,我市认真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分包制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县(市、区)长,每人每年分包一个投资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或重点文化企业,建立“一个项目(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跟踪服务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早见成效。
抓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各地产业特色,我市积极引导文化产业项目进入本地的经济园区,形成聚集效应,建设“园中园”,并不断改善软硬环境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我市始终坚持“巩固一批、实施一批、谋划一批”的工作思路,一大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经过几年发展,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项目达到182个,产业园区8个,已建项目62个,在建项目76个,新谋划项目36个,其中谋划实施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40个,总投资1100多亿元。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81.6亿元,占GDP比重为3.3%。
激发动能,着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
初夏时节,位于市文化公园北侧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中,大剧院和红楼梦圆主题园已初具规模。这个总投资200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是河北省与文化部的省部合作项目,由新奥集团负责规划建设,重点建设世界文化、生态文化、健康养生、商务休闲、剧创中心、体育杂技演艺中心、影视制作中心等七大主题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位于大厂高新区内的微软游戏创新中心,依托微软领先的技术平台,为游戏初创公司提供软件应用、游戏的开发测试发布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打造中国首家集游戏研发、出版发行、渠道运行为一体的游戏产业基地。园区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内已有63家游戏、动漫企业入驻,研发游戏产品30款,其中16款产品正式上线运营。
……
没有企业就没有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培育壮大文化企业紧紧抓在手上。
为此,我市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秩序,鼓励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文化企业。
在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工作中求突破。扶持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运行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面向全国对标先进,持续增比进位,成为全市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同时,全市进一步加大对市属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其做大做强。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市在行政审批、政策支持、业务指导、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力度,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工矿企业、房地产企业、红木家具企业、体育器材企业等转型投资文化产业,注册成立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企业(公司)。鼓励各类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联合、重组,打造行业龙头企业集团。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中小微文化企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少、范围广、门槛低、见效快,是最适合青年创业和就业的产业。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吸引广大青年创业者入驻,为他们投身文化产业提供机遇、搭建平台。开展民营文化市场主体扶持行动,支持文化个体工商户向法人单位发展、规模以下文化企业向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发展。对成功入选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的文化企业和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给予专项资金奖励或项目支持。
搭建资本运作平台。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我市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募集资本。对于成功上市、挂牌的文化企业,给予专项资金奖励。
同时,我市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2%以上,让以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融合发展,培育特色品牌
2月22日,廊坊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紫檀》在廊坊壹佰剧院上演,成为全国首部以红木文化为背景、以木匠手艺人为主人公的舞台力作。
该剧讲述了一代清宫名匠为坚守中华民族气节和手艺人职业尊严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感人故事。作品以廊坊大城“京作”红木文化发展传承为背景,以手艺人保全民族瑰宝为主线,以普通百姓爱恨情仇为辅线,演绎了近现代京畿重地宫廷、官吏、商贾、民俗、艺术及社会各界人士百态,艺术化地展现了木匠家族传统礼俗文化,还原“京作”红木家具“灵魂”的榫卯结构制造宏大场面,深刻阐释了中华红木文化精髓,展现了子牙河一带清末民初民俗文化以及商贾繁荣景象。
演出现场,恢弘的表演阵容、跌宕起伏的剧情、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等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同时,为配合《紫檀》首演,市文广新局、大城县委、大城县政府和壹佰剧院联合举办了“匠人匠心工艺展”,现场展演展示传统精湛技艺,让观众更加直观地领略中华红木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悉,该剧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文化工程,被列为河北省舞台精品创作项目。首演结束后,还将赴北京、石家庄、上海及本市有条件的县(市)组织巡演活动,并角逐省级、国家级奖项,使之成为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一张崭新的名片,进一步增强廊坊文化内涵、提高廊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我市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手工艺大师以及产业化运作等途径,全方位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品牌。“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大城县,依托传统红木家具产业集群建起红木文化产业新城,集红木家具卖场、古董木玩交易卖场、配套住宅和珍稀木材交易中心、拍卖中心、文物鉴定、仓储物流为一体,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红木文化一站式体验基地,辐射周边50多个村街,带动3万人就业,年销售额60多亿元,占据了华北地区8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推动文化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捷径。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我市的文化产业在融合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开创出一条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廊坊路径”。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品上档升级;推进文化与农业融合,使现代农业增添文化内涵;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旅游品位与文化底蕴双促进;推进文化与工业融合,打造文化产品“升级版”;推进文化与贸易融合,搭建文化交易平台……融合带来发展的新商机,融合增强发展的新活力,融合开创发展的新路径,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推进廊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新高地。
目前,我市花丝镶嵌、景泰蓝制作企业仅大厂县就集聚60余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以安次区第什里为中心,特色风筝小镇已见雏形,年产量突破3000万个;日升管乐器、韵迪打击乐器、天音手风琴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永清别古庄镇正在打造中国北方最大核雕生产基地,核雕生产工坊达12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人,年产值6亿元;固安焦氏戏曲脸谱谱式有300多种,直径最小的不到2厘米,最大1.5米。
……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在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全民文化自信、积淀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日益擎起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壁江山,对全市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着日益重要的力量。
廊坊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即异军突起引人瞩目,不久的将来,廊坊的文化产业必将为全市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