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向利
随着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一些地方传统陋习滋长蔓延,给农民群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移风易俗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向利表示,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涵育文明新风,在推动农民“增收入”“富口袋”的同时,同步推进“健精神”“富脑袋”。
田向利委员说,一些地方在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等事宜中大操大办成风,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豪华丧葬让人“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节让人“还不起”等现象。沉重的婚丧嫁娶和人情交往负担使一些困难家庭致贫返贫,有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众因不堪支出大额“份子钱”,过年都不敢回家。
田向利委员认为,彻底清除不良习俗的影响,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必须主动介入、积极引导。抓教育引导要发挥村民学校、综合文化中心、网上课堂作用,加强农民理想信念教育、文明新风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引导农民群众明辨善恶美丑、树立文明新风。
田向利委员强调,抓制度约束方面,要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移风易俗内容,依托村干部、德高望重人员成立红白事理事会,组织村民讨论,合理划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等,使农民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简办婚丧的新习俗。建议全国人大积极推动移风易俗相关立法,确保治理陈规陋习有法可依。
文明乡风重在实践、贵在养成。田向利委员告诉记者,目前,河北正在全省范围开展每个村建设一个村民中心(文化礼堂)、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每年评选表彰或复检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十个一”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培树100个移风易俗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
(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