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乘长风破万里浪——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综述

3年,持之以恒,驰而不息。

3年,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共进,奋勇者当先。

2014年2月26日,刻在记忆里的这一天,把廊坊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发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为廊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廊坊全域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核心功能区和重要节点城市,给廊坊注入了一剂加速崛起的强心针。

“廊坊最大的优势是毗邻京津,最大的机遇是协同发展。”市委书记冯韶慧说,廊坊深刻领会把握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任务,抢抓发展机遇、做好顶层设计,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的实践中,加速了自身的跨越发展。

三年来,我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道路上,走得执着而坚定。

三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绘制蓝图,立柱架梁,一幅波澜壮阔的协同发展“大棋局”在廊坊大地展开。

——战略上求突破,打造京津冀区域的发展高地;

——功能上求互补,充当北京功能疏解的理想目的地;

——发展上求融合,铸就京津发展资源的共享地;

——环境上求担当,打造北京生态环境的涵养地……

三年来,我市与京津开展深度合作,下好“先手棋”、种好“试验田”、当好“排头兵”,从顶层设计到交通、生态、产业升级的率先突破,再到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创新,与京津抱团向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进。

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部署和直接指挥下,京津冀三地犹如一支联合舰队,廊坊正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扬帆破浪,向着协同发展的光明未来奋进……

“协同发展,先行领唱” 聚焦发展定位,在协同对接上求突破 主动融入,需要优化“发展布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站在华北区域的地理大坐标中,避免京津的“虹吸效应”,充分借势“溢出辐射”,我市提出要读懂京津、完善自己,主动承接、找准重点。

读懂京津、完善自己,就是放宽视野,面向京津、对话京津、融入京津,进一步深度解读京津需求,客观审视自身实际,明确发展优势和劣势,积极正视问题和挑战,做到规划编制和现实工作同步推进。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努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廊坊发展。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和不断深化抢抓协同发展机遇、加快解放思想大讨论,集中智慧、解放思想,努力把廊坊协同发展的共识凝聚得更牢。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聚焦顶层设计,坚持服从、服务角色,科学选定廊坊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发展坐标,努力在抢抓机遇中实现发展和崛起。

“要想在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作为。”市长陈平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廊坊以强烈的机遇意识,绘就属于自己的协同发展新图景。

——强化顶层设计对接,全力反映廊坊发展诉求。

我市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积极配合中央和国家部委搞好顶层设计,努力将廊坊诉求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当前,廊坊全域被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核心功能区和重要节点城市,为我市抢抓机遇提供了根本性政策支撑。

——积极围绕顶层设计,明确自身未来发展定位。

结合我市实际,确定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三区一地”发展定位,在做好精准对接的同时,逐项编制了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

有了顶层设计,认识逐渐统一,全市上下就容易拧成一股绳。三年来,廊坊与京津合作更加热络紧密,多项变化正悄然发生。

据数据统计,全市累计引进京津资金1219.6亿元,引进重大项目583个,万库标杆万库大数据平台、京东集团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京东方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香河机器人产业港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宇拓旗扬,更知所向” 聚焦完善功能,在协同布局上求突破

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以不竭的创新意识,探索协同发展新路,是我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的理念。

“各种机遇和要素充分叠加,使廊坊与京津‘草与树’的关系深化为‘根与树’的关系,并正在成为根深叶茂的现实。”市委书记冯韶慧说,双方紧密相联、共为一体,双向互动、彼此依赖、深度对接的时机已真正到来。

在这一背景下,我市的路径选择既要有利于京津廊三地的深度融合﹐又要有利于打造自身发展的拳头地带。

立足于“三区一地”发展定位,我市聚焦整体架构,全力打造三大协同功能区,构建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带,谋划微中心和特色小镇,努力构筑与京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打造北中南三大协同功能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在北部打造文化创意与高端服务大区,与通州、武清强化协同,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休闲旅游、健康养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新空间。

——在中部打造科创与教育大区,借势北京新机场和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培育发展临空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科教服务为领引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在南部打造先进制造大区,立足霸州、文安、大城产业基础和空间优势,与天津静海及沧州、保定等连片打造先进制造业特色发展新基地。

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

我市破除“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积极构建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带,构筑起与京津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构建沿通州—香河—武清方向的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

——构建沿张家口—中关村—廊坊—天津方向的大数据产业带;

——构建沿大广高速中关村—固安—霸州—保定方向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带。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打造“微中心”。综合考虑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沿京九、京沪、京哈、京沈等铁路、高速公路,采用“县城区—园区—节点镇”建设模式,规划建设“霸州—胜芳”、“燕郊—三河”等八个宜居宜业“微中心”。

同时,以各县(市)城区为基础支撑,以运河文化创客小镇、红木文化小镇等特色小镇为重要节点,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面承接京津产业、人口转移。

“筑巢引凤,壮志飞腾”聚焦产业转移,在精准承接上实现突破

从中兴通讯研究院、京东商城华北订单处理中心、微软游戏创新中心到廊坊京冀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示范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成绩单中,诸多京企纷纷落户我市,或已奠基开工,或将建成投产。

产业协同,是最大的协同。

三年来,京津冀立足各自在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北京研发、河北孵化转化、天津智能制造优势,产业合作全面展开。

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契机。

秉承绿色、高端理念,我市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力促传统产业提升。

从“历史性一步”到“积跬步以至千里”。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我市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2015年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中,一次性签约合作项目37个,投资1685亿元,居全省第一位;

——2016年组织“全国工商联民企入冀”系列招商活动,签约合作项目91个,项目总投资2158.37亿元;

——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高新产业增加值达202.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26.1%,比2014年增加6.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背靠京津两大科技高地优势,把借引京津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摆在事关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活力、增添了动力。

产业协同发展为我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2014年以来,我市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累计引进京津资金1219.6亿元,引进项目583个,以京东集团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为标志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发展,成为引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产业协同发展助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15家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落户我市;仅2016年就吸纳京津技术 235 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0.5亿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43:49,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

“谋篇布局,击楫勇进”聚焦园区建设,在协同载体上实现突破

在霸州经济开发区西环路东侧,北京稻香村食品加工基地30万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厂区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也已完成,总投资完成近4亿元。

“烘焙车间将在今年正式投产。到了中秋节,我们就可以吃上稻香村霸州基地生产的月饼了。”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霸州食品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胡鹏介绍。

北京稻香村食品加工基地入驻霸州经济开发区,是我市积极承接京津功能外溢,助力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三年来,我市坚持把园区作为促进绿色、高端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协同发展核心载体,将原有37个省级以上园区优化整合为8个省级以上经开区和6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全力打造精品园区。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主体,国别园、区中园、科技孵化园为功能节点的园区体系。全市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入园企业已达4800多家,在建企业470多家。

华夏幸福集团与固安共同开发固安工业园的PPP建设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第二次全国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给予通报表扬,成为园区建设运营和承载京企转移的成功案例。

在协同发展中,我市特别加强与京津合作共建园区,正在抓紧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京冀通航产业园、中关村(大兴) 生物医药基地固安合作园等一批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其中,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惠买在线、行有恒等首批7个项目已进场施工,签约项目29个,储备项目达到150个。

经过优化整合后,创新型园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6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95.5亿元,首次跨过 500 亿元大关,增长 23.7%,增速居全省第 1 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338.7 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居全省第2位。

“各类园区承载了 92%的利用外资、76%的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全市72%的财政收入。”这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全市园区承载平台给出的亮眼成绩。

在此基础上,我市在园区全方位推行薪酬、人事等制度改革,冻结公务员身份,实行目标与岗位挂钩制,竞聘上岗、末位淘汰,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引智京津、借智京津,越来越多的京津高端人才进入廊坊,一批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廊坊落地生根。

“路网如织,再浴辉煌”聚焦互联互通,在建设交通体系上实现突破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在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过程中,我市将视角站位放在京津冀都市群大坐标系中,以更长远的眼光重新梳理全市交通体系,着力打通与京津断头路,缩短与京津时间距离,充分放大自身优势、蓄实发展劲势。

日前,京台高速北京段、京台高速廊坊段京冀主线收费站正式通车,这意味着京廊间再增一条快速道,廊坊人实现20分钟就能进京。

李红武家住永清,每周都要去北京采办货物,每次去北京需要一个多小时,得知京台高速公路(北京段)通车,他特意上了京台高速,感受了一下京台高速的高效便捷。

他说:“从永清北站进高速只需8分钟就能到廊坊空港站,路况好、时间短,还省油,收费也不贵,才5块钱。向北再进入北京市区若以100公里的时速计算,从京台高速廊坊空港站驱车到北京南五环旧宫新桥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到了。”

京台高速北京段、京台高速廊坊段京冀主线收费站正式开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的一例。

三年来,我市大力推动 S6、廊涿城际、京唐城际、京霸城际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市域内1小时交通网和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枢纽的集疏运体系,全面推进京津廊交通一体化。

为了真正实现与京津变“近”为“通”、变“堵”为“畅”,让更多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市全力建设京津廊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市区公交车实现京津冀“一卡通”,目前市区设立充值网点39个,向市民售卡2.6万余张,京津廊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强。

——轨道交通方面,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段已先期开工,计划2017年底前全面开工;京霸铁路工程建设招投标已完成,施工单位准备入场;京唐城际、廊涿城际、固保城际均已进入设计阶段。

——航空方面,构建北京新机场综合交通体系。积极与北京市及机场建设方加强衔接,做好北京新机场至廊坊轻轨出口预留及线路谋划工作,制定市域干线公路与机场衔接方案,新机场北线高速已正式签订京冀接线协议。

——公路方面,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京台高速、密涿高速廊坊段相继建成通车,京秦高速京津连接线开工建设,潮白河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津石高速(廊坊段)完成勘察设计,105国道签订京冀接线协议,三河南连接线东延对接天津仓桑公路基本达成一致。

事实上,连通京津冀,打通断头路、瓶颈路,疏解北京过境交通压力,廊坊人有着自己的一盘棋: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必将吸引京津人才、技术、项目纷至沓来,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风景瑰奇,气韵酣畅” 聚焦同建共享,在生态协同上求突破

生态环境协同,是协同发展的底线。

自2013年以来,廊坊始终笼罩在雾霾“伤痛”之中。作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却被戴上了污染城市的“黑帽子”,不仅压得全市人民喘不过气来,廊坊的决策者更是心急如焚。

无论是“壮士断腕”,还是“刮骨疗伤”,治霾,我市从未停止过。围绕改善空气质量,我市铁腕治理大气污染,全面打响燃煤、扬尘、尾气、烟气和工业污染五大治理攻坚战。

环境上求担当,我市积极发挥对京津地区的生态涵养和气候调节作用:

——全部淘汰市、县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燃煤工业锅炉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燃煤设施;

——提标改造68台20蒸吨及以上锅炉,改造封闭165辆渣土车;

——深度治理128家VOCS企业,治理56个城区建筑工地扬尘。

与此同时,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被请出了廊坊,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更环保、更节能的企业。

作为2016年廊坊市重大民生保障工程和环保生态工程,热电联产项目不仅是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实现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市民渴求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据悉,工程建成运行后,每年可节约标煤8.5万吨,减少烟尘1379吨,减少灰渣1.71万吨。

与京津污染联防联治,还城市清新空气。我市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前沿,特殊的区位更是赋予其首都“环境护城河”的特殊使命。对此,近年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京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联动机制,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商制度,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产业准入标准及污染监控网络等,形成联防联控合力。

——京津联手打造生态屏障,开展植树造林,实施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城镇绿化提升工程、村庄绿化提升工程等八大工程,确保到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在此基础上,大力恢复湿地生态,全力推进京南森林湿地生态走廊和香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

——强力开展大气、水污染综合治理。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实施方案》《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对泃河、潮白河和子牙河的综合整治,与大兴区政府、武清区政府建立区域联动水污染防治机制,共同推进凤河西支、龙河水环境治理,全力营造天蓝水清的良好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同北京签订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同步实施预警响应,实现联防联控,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2016年,市区达标天数208天,较上年增加23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上年下降9.9%,成功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倒排“前十”;推进北三县与平谷、蓟州共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创新策方舟,竞御千帆” 聚焦创新驱动,在协同创新上求突破

如果说,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向廊坊敞开一扇机遇之门,那么资源要素驱动型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对廊坊而言,最管用的“金钥匙”和最具决定意义的突破点,就是协同创新。

以创新驱动推动协同发展,我市勇当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排头兵。

近日,在位于廊坊开发区的润泽国际信息港机房里,上万台服务器红绿灯闪烁不停。这些服务器,正把一组组数据传向50公里以外的北京。

北京有大量集团总部,如今很多中央部委、央企已不再投资自建数据处理中心,而是把大数据存储、处理等业务外包给廊坊。

作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云存储基地,润泽云存储基地只是廊坊以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一个典范。

三年来,当协同创新上升为核心理念,我市就努力探寻与京津科技合作的结合点、共振点和共赢点:加强与京津对接合作,三地共建科技园区、转化基地、技术市场,不断促进京津高新技术转移到廊坊。

三年来,当协同创新上升为核心战略,我市大力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与京津对接合作,不断促进京津高新技术转移到廊坊。如今“北京研发、廊坊转化”的新模式趋势凸显。

“金钥匙”带给廊坊无限活力与突破。

——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开展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培训、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中介和投贷联动服务等专项服务,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和创客项目。

——壮大创新主体。出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意见》等政策,对科技企业实施梯度培育,分层级实行保姆式服务,促进创新主体一桌一企、一屋一企、一楼一企阶梯式发展。筛选200家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对列入省重点支持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奖励10万元,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科技成果奖励100万元。

创新驱动发展的背后是人才驱动。

——我市积极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明确全市各级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带队组织开展高端人才引进活动,对高层次创业型人才,市财政一次性给予启动资金100万元,科技项目经费100万元,住房及生活补贴100万元,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聚焦基础设施,在公共服务上求突破

“特别高兴这件事,真是去了一块我们的心病。有病及时看,尤其是这次做肠镜,体会太深了。真是做了大好事。”说到医保的实时结算,去年11月刚刚搬到三河燕达医院的陆传鸿夫妇,感触颇深。

为方便居住在燕郊的北京参保人员就近就医,享受持卡结算的便利性,京冀两地人力社保部门经过多方协调努力,将三河燕达医院正式作为试点,实施医保实时结算。也就是说,参保人员在燕达医院就医,所享受待遇与在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完全相同。

目前,三河燕达医院是京津冀地区第一家试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医院。此外,该院还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办医,推动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向河北布局,引导北京就医人群外流,缓解大医院服务压力。

三河燕达医院与北京市医保中心签署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协议,标志着京津冀三地医疗合作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也更好地诠释了京津冀在公共服务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三年来,我市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唱出了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的连台好戏。

——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实施城市重心西进、产业南拓,打造主城区与万庄、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小四点”组团;积极推动永清、固安撤县设区,加速形成主城区、固安、永清、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大四点”组团格局,为承接北京人口、产业转移打下扎实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干道、南水北调干渠及水厂工程、城市游园、博物馆、文化艺术新区、梦廊坊文化产业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城市免费WiFi全覆盖,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县域建设水平。加快城乡结合部和中心城区出入口道路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和改造,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城市道路面积率;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配足配全收运车辆,提高收集率;改造升级陈旧设备设施,提升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在此基础上,编制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统筹布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年来,在我市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三地10个区市文化部门共同签订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书》,在文艺展演、非遗展示、干部挂职、经验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携手构建起了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仅2016年,我市就开展“京津冀文化联动”系列交流活动11次,强力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笔,正在廊坊描绘出美好明天。

今日之廊坊,张开双臂欢迎四海宾客,向世界展示正值青春的魅力与风采。

今日之廊坊,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大地富有生机与活力,这里的人民坚强而自信。

开局良好,未来可期。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廊坊,正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在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道路上加快崛起。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廊坊在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中的位置会越来越重要,必将昂然耸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版图上!


 


 


上一篇:冯韶慧主持召开全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
下一篇:河北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