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雪梅
阅读提示:
过去一年来,廊坊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以建设京津冀绿色生态带为目标,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各环节,全力以赴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民携手打造绿色环保生态高地,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这条路,蕴含永续发展思维——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相协调,在推动发展中保护生态、以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发展,进一步强化增加环境容量、拓展生态空间,努力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把“五个走在前列”中的“生态建设”放到新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放到全省发展大局中去把握、放到廊坊发展现状中去思考,意义注定不同寻常。
这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是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的必然选择。
“生态”铺就发展底色,“绿色”强调发展指向。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到制定下发出台《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十条严控措施》;从削能、控煤、降尘、限车、增绿到“月清百污”专项集中行动……我市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着力打造生态廊坊,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强调,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廊坊要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体现了省委对廊坊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攻方向。要深刻认识新任务,主动担当起省委对廊坊提出的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建设、民生工作、维护稳定上走在前、建强市的新任务。
这是一个凝聚改革创新智慧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关乎450万廊坊人民福祉的顶层设计。从思想解放到战略提出,从谋篇布局到细化落实,一场蕴含大思想、关乎大棋局的巨变正在廊坊大地徐徐展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尤为需要将发展植入生态基因,优化廊坊的经济结构。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解决环保突出问题,为绿色发展铺就生态底色。
铁腕举措 力拨“污霾”见蓝天
绿色发展,数据为证。2016年年初,面对中央出台的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河北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的指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廊坊市2016年空气质量改善状况要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退出“倒排前十”的决战号令。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落实联防联控机制,细化任务攻坚,撸起袖子加油干。据环保部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全年廊坊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08天(一级天数31天),达标率为56.8%,与去年同期(185天)相比达标天数增加了23天,达标率提高了6.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为30天, 重污染天数比例为8.2%,与去年同期(52天)相比减少了22天。PM10(112μg/m3)、PM2.5(66μg/m3)、SO2(18μg/m3)浓度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18.2%、22.4%、25.0%。
PM2.5下降率位居京津冀地区之首。我市以倒排第12名的成绩完成了退出“倒排前十”的目标任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生态环保生命保障线,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
市委书记冯韶慧在多个场合表示,推动协同发展各项工作,要在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方面下大力气、做好文章,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退出“倒排前十”目标,制定下发了《廊坊市环境保护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在全面落实环保部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基础上,制定了《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实施方案》(2016-2017年),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情况,又出台了《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十条严控措施》,明确了一系列具体治理措施,推动大气污染工作全面深化。
强力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村街的洁净型煤供应网络全覆盖;加快燃煤锅炉治理,对全市68台20蒸吨及以上集中供热锅炉进行提标改造,确保达标排放;全面开展煤炭市场综合整治,全市禁燃区内336家散煤销售网点已经全部取缔;强化扬尘治理,实施积尘负荷“以克论净”考核;强化机动车源头管控;强化成品油市场监管和油气回收治理。全市共抽取油品2206批次,完成两次加油站全覆盖检查,对油品不合格的51家加油站,暂扣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整顿,并在媒体公开曝光;对13家油气回收装置不合格的加油站,进行了停业整顿和公开曝光;开展各类烟气专项治理,提高处罚标准,防止反弹;开展“月清百污”专项攻坚。市主城区每月确定100个污染源清单,截止2016年12月25日,已清理污染源497个。
2016年11月下旬以来,廊坊持续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极端不利天气。为保成果,退出“倒排前十”,我市在2016年12月份强力开展了攻坚月行动,达到了预期减排任务。
治理经验表明,治煤是首要任务,治车是重要任务,抑尘是攻坚任务,防挥发性有机物上升是紧迫任务,控制烟尘是艰巨任务,抓好源头预防、提升应急能力是长期任务。只有综合防治、集力生效,才会持续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蓝天期盼之中,社会共治意识增强,企业、公众从自身做起,履行治污责任,加强社会监督,同呼吸、共奋斗,用实际行动支持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中。正是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大、意识强、措施实,才取得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河畅水清 碧水蓝天映新城
水,是生命之源,做好“水文章”,是使命更是责任。在水生态环境改善上,市委、市政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打造京津间绿色生态屏障和生态支撑区。近年来,我市完成植树造林100多万亩、强力治理大气和水污染,并谋划了廊南森林湿地生态走廊、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系列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坚持典型引领,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注重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主城区“一廊、两环”生态体系建设,实施了龙河水系综合治理、自然公园西扩和12公里绿道绿廊建设;进一步加强了鲍丘河、潮白河、北运河、龙河、中干渠、中亭河、子牙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森林防护生态带。新建8个污水处理厂,尹家沟、鲍邱河水污染整治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千方百计引调域外水。面对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等水生态难题,廊坊市多措并举综合治理,以“引江、引黄、引淀”三大域外引调水工程为核心,努力提升水资源承载力。自2009年实施引黄调水工作以来,已连续4次成功引调黄河水3.4亿立方米,用于南部县(市)农业、生态景观用水以及补充地下水,显著改善了工程沿线水生态环境,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漏斗区面积不再扩大等目标,实现区域水生态环境好转。
下大力气开展节水。强力推进南水北调受水区水源井关停工作,到2017年底,406眼城镇水源井在南水北调全面通水后全部关停,缓解地下水超采状况,涵养地下水资源,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6万亩,到2020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4200万立方米。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全市顺利通过了2015年度重点流域考核,2016年10月12日环保部正式解除了对廊坊市的涉水项目限批。2016年,全市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污染防治。目前,全市总投资约66亿元的33个水污染防治项目纳入国家水污染防治项目库。2016年,廊坊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得到全面推进,不达标重污染河流得到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饮用水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小”污染项目得到全面取缔,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植树添绿 筑生态安全屏障
廊坊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前沿,特殊的区位更是赋予其首都“环境护城河”的特殊使命,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生态环保被列为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对此,近年来廊坊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十二五”期间,廊坊大力推进植树增绿。实施了“两年攻坚战、造林一百万”等工程,大厂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2016年,廊坊持续实施造林增绿。启动“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活动,大力开展春季造林提升行动,实施重要交通节点绿化、廊道绿化、连片造林等重点工程,全市铁路、国省干道、主要河道以及“精品线”绿化实现闭合。
2016年秋冬季,全市共安排植树造林任务5万亩,要求人均造林成活率要达到85%以上,切实做到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同时,进一步提升廊道绿化、村庄绿化、交节点绿化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地下水综合治理绿化工程。安排新造林任务2.2万亩。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今的廊坊正全力放大自身优势,承担起首都功能疏解和生态涵养的重任,在塑廊坊生态发展环境新优势方面阔步前行。
成绩的取得,目标的实现,是中央最严厉环境保护制度战略部署的支持,是省委关于廊坊生态建设全省走前列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廊坊市委市政府稳步退出“倒排前十”的决心意图的落地生根,更是廊坊市450万人民群众期待的回应。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廊坊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走前列,为天蓝地绿水净美丽河北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