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世界各地开启了一堂又一堂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全球公开课,成为中国推动公共外交、构建国际话语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植根于传统文化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引导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故事源泉。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当前,越来越多对中国感兴趣的国际人士开始学习汉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进而理解并认同中国在国际社会所一贯主张的诸如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美国作家罗伯特·库恩采访时指出,“你一个月不来,半年不来,中国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如果结合中国悠久的历史来分析,又不会惊讶于它变化之快速,因为我们经历了几千年才走到这一步”。为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决心,2014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中国人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照中华文化所倡导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和平发展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传统文化
和平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针对国际上有人宣称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阐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中华传统的思想源泉中寻找养分,阐释和平发展的历史事实。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演讲时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
讲故事还是讲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以推己及人的情感交流,使国际社会感知中国对和平的珍视。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发表演讲指出,中国人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中国近代以后遭遇了100多年的动荡和战火,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无从谈起,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讲故事更是讲道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在韩国、印度、越南、新加坡,习近平总书记谈古论今,讲解中国人自古就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阐明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已经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合作共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
合作共赢,是中国故事簿中的新亮点。中国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既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
政治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讲好“结伴不结盟”的中国故事。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阐释中国和法国分别是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指出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讲好“共同发展”的中国故事。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强调一国在国际关系中要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2014年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风物长宜放眼量,义利之间其实是相互转化的,一国帮助他国,既有利于他国增强自生能力,更有利于自身实现持久繁荣。
安全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讲好“共享安全”的中国故事。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合文化”,认为只有在“不同”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大同”,也即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达到本质上的相近或相似,从而最终实现“和谐共生”。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提出各国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为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指明了方向。
文化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讲好“包容互鉴”的中国故事。每到一国访问,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回顾中国与该国文明互鉴的历史。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指出哈萨克斯坦这片土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这正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现实生命力的中国故事,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在国际舆论场中跃动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姚遥 作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