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治党治国的纲领性文献,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集中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新时期指引我们党更好担负历史使命的政治宣言与行动指南,是一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七一”重要讲话亮点纷呈,无论是绪论,还是从8个方面论述主题的板块,还是结束语,都有需要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的亮点,限于篇幅,本文择其5个亮点加以分析。
1.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阐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主题时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完全可以这么说: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基因”,它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讲到这“信仰基因”,就不能不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论述。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就是指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能变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坚持的东西。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共产主义理想与“未来新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是同义语。而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本质性的内容。
1894年1月3日,有个叫朱·卡内帕的意大利人致信恩格斯,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找一段题词,希望题词能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但丁曾说过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回信中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的结束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列宁完全赞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列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是现在的生产力,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不是现在的“庸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我们奋斗的最高纲领,并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过程中要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事情。毛泽东曾用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来表达。邓小平曾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本质规定,是超越时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也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内容。
2.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以往讲的“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这是令人瞩目的变化,这是我们党对自信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需要加以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虽然当今世界上还有人说我们这不好、那不好,但还没有不承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情况,因此,这就叫“举世公认”,这是我们自信的物质基础。那令世人赞叹的这个物质基础是怎么来的?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道路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结果,“三个自信”由此而来。
“七一”重要讲话还指出:我们只有把这种自信同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深刻理解这个论断,必须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和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他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国独特的优势。他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沃土。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植根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宝贵的思想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等,其中包括的穿越时空的思想价值,是我们党和人民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因此,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
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中国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融着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七一”重要讲话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3.反复强调几个重要历史时间节点的深刻含义。“七一”重要讲话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这些时间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以往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过。如,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我们需要沿着这些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它们的深刻含义。
“七一”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党领导人民进行95年的奋斗历史、新中国建设60多年历史和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些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就是告诉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总书记多次强调重视这些重要历史时间节点的深意也就是要重视历史。他强调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针对今天我们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的状况。他们不缺文化知识,不缺业务知识(当然,这两方面知识也有继续提升的必要)。他们最缺的是什么?是历史知识、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对领导干部而言,学习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历史尤其是党史、国史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4.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虽然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提法才出现一次,但是只要我们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场合的讲话,就可以看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个重大的命题,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态”这个问题。2014年6月30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阐述了这个提法的内涵:“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4年10月8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的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2015年2月13日,他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谈到加强基层党建时指出,要建设“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2016年1月12日,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反对腐败“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研究。要研究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关系,也就是要深刻阐明: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深刻阐明: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所作的批示中指出:要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我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当然包括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理论。
5.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的对外关系思想,是对以往国际战略理论的创新,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深入研究。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七一”重要讲话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了进一步地阐述:“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对于这个重大的国际战略判断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时代主题变了,对外战略策略也要改变。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主题下的对外战略策略,不能简单地搬到今天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对外关系中。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很难理解我们当前的对外政策。二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了。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既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又提出了需要共同应对的难题,如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环境恶化等,面对这些全球性的挑战,哪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同舟共济、协调行动。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拓展和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始终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既在和平发展的时代条件下迅速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准确地把这个国际战略概括为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重申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七一”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有倡导就要有反对。这是我们的一贯态度。“七一”重要讲话用三个“反对”、九个“不”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们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上述亮点,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这对于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