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日,围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时报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部分学员。

  学习时报: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陈国猛: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大量问题都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目标,就必须把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密织法律之网、强化良法之治,用法治的方式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法治国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顺应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王树江: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探索考量都告诉我们:法律所特有的规范性、普遍性以及稳定性决定了它堪作治理国家的首选工具。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要实现长治久安,不能寄希望于个人的力量,不能寄希望于人治哪怕是“圣人之治”,只能依靠法治的力量,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赖于创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培育全社会尊崇法律的意识。作为依法治国的倡导者、推动者、组织实施者,中国共产党负有领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神圣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覃文萍:与其他治理方式相比,法治的突出优势在于具有权威性、稳定性以及可预期性、可问责性、可救济性,并且在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牢固的基础、持久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只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更加注重运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的方式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才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化解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汪留国:法治是一个国家迈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这个国家根本制度的性质,取决于这个国家基本国情的实际。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当前,我们党正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促进经济发展要靠法治,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要靠法治,建设廉洁政治同样要靠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自觉,既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更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矛盾问题的现实考量和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谋划。

  王晓光: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己。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只有把这种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使全体人民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和真正地享有公民权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只有法治才能确立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才能创造自由公平、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学习时报: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陈国猛:在我国,党的领导地位是宪法确定的,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治国就必须承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也只有依靠全党力量的强力推进才能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社会法治才能有序推进。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王树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尊崇宪法、法律。“爱宪法就是最好的爱国”。宪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人民的意志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的忠实体现,也是历史的选择。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强盛中国。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覃文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来看,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领导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带领人民、组织人民正确制定和严格实施法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序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因此,我们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含糊动摇。

  汪留国:执政兴国,关键在党;依法治国,核心在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功,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样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如果离开党的领导,就会迷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方向,就难以保证法治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征程中,政法机关、司法部门必须充分体现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这一重要原则和根本要求落到实处。

  王晓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很多条,但集中到一点,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落实宪法原则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宪法法律地位,以及党所拥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思想理论优势、群众优势和实际作用,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才有主心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学习时报:如何“进一步推进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陈国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做到:一是树立司法公信。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切实培养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尊法守法意识,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营造良好环境;人民法院要努力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确保每一起案件的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二是坚持司法为民。扎实推进“大立案、大服务、大调解”三大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诉讼服务体系。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三是强化司法公开。推进“阳光司法指数”评估,推行司法网拍,坚持裁判文书公开上网,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四是深化司法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司法责任制、人员分类管理和职业保障等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王树江: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重要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二是严格规范司法行为,确保案件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形象公正。三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廉洁、公正司法。四是加强司法公开力度,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五是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确保把案件办成经得起检验的铁案。

  覃文萍:审判质量效率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评价司法公正与否最直观的标准。人民法院要始终把提高审判质效作为执法办案的重中之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适用关,努力把案件办成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铁案;通过强化审级监督、发布指导案例等方式,引导办案人员统一裁判尺度,促进法律统一适用。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执行工作,推进财产查控、信用惩戒、司法拍卖等流程网上办理,提升执行工作实效,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阳光司法就在身边。

  汪留国: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无公正则无司法。进一步推进司法公正,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是在处理涉及民族、宗教问题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问题都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妥善处理,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王晓光:公正是全部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源泉。实现司法公正需要综合施策,其中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是一剂良药。进一步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和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以信息化手段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完善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建立以案释法制度,把执法办案的过程变成向人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让正义不仅实现,而且以人们听得懂、看得见、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学习时报:如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陈国猛:本轮司法改革涉及司法资源和司法权限的重新配置,力度、深度和难度前所未有。抓好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做到:一是盯紧目标。紧紧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一改革的“牛鼻子”,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积极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把真正能办案、办好案的法官充实到审判执行第一线。二是勇于担当。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喊响“向我看齐”,从而引导广大干警争做司法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三是狠抓落实。聚焦改革的重点难点,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抓好改革的督察和落实工作,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不落空,确保改革政策精准落地。

  王树江:司法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探索依法治国条件下在法治轨道上用法治方式完善中国政治体制的使命。这就需要全面推进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继续推进后续改革:推动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形成定位科学、职能明确、运行有效的法院职权配置模式;推动形成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确保公正的司法管辖制度;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形成信赖司法、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覃文萍: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需要保持改革定力,以“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地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通过组建审判团队、改革裁判文书签署机制和发挥审判委员会、法官联席会议的监督把关作用等举措,推动司法责任制落地生根,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扎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原则制度,下大气力解决证人、鉴定人出庭率低等问题,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扎实推进繁简分流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完善小额程序、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相配套的多层次诉讼体系,推进诉调对接平台建设,引入律师参与涉诉信访、调解等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方式。

  汪留国: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头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统筹抓好中央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务和检察机关自身改革要求,特别是要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紧抓好,在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各项改革梯次接续、前后衔接、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坚定信心和决心,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王晓光:当前,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稳步有序进行,已进入全面推开的新阶段。应当进一步把中央精神、试点地方成功经验和基层实际结合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统筹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和繁简分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认罪认罚从宽等相关改革,进一步提高整体效能。积极推进司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整合司法资源,完善办案机制,提升司法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把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体现在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上。

  学习时报:如何“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陈国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打造过硬的法院队伍,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教育干警守纪律、讲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充分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落实严禁冷横硬推、严禁说情泄密、严禁吃拿卡要、严禁徇私枉法、严禁姑息纵容等“五条纪律”,严厉查处法院队伍中的腐败问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加强庭审纪律作风、诉讼服务中心纪律作风、人民法庭纪律作风建设,经常性开展视频抽检、明查暗访,发现一起就实名通报一次,促进司法作风转变。

  王树江:人民法官执掌国家审判权,责任重大。“法槌下财产万千,法槌下人命关天,法槌下是非曲直,法槌下毁誉忠奸”。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队伍,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政治过硬;提升能力水平,做到业务过硬;完善体制机制,做到责任过硬;坚持从严管理,做到纪律过硬;牢记为民司法,做到作风过硬。必须根据法官职业特点,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提高干警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培育法官履职必备的特质,即崇法的精神,智慧的头脑,中立的立场,清廉的操守,矜谨的情怀,最终达至司法为民的目的。

  覃文萍:我们将按照“五个过硬”要求,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作风建设作为刚性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从严查处,开展司法巡查、审务督察,集中整治“六难三案”,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促进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把司法能力建设作为队伍的核心战斗力来抓,推行岗位练兵、上挂下派,组织办案标兵、精品案件、优秀裁判文书评选等活动,帮助法官提升履职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真正成为执法办案的行家里手。

  汪留国: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是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个过硬”的总要求,坚持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抓好思想政治、纪律作风、能力素质、党风廉政、保障机制等建设,确保政法队伍的风气、素质、形象进一步明显转变。尤其要更加重视营造基层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引导,也要从改善基层软硬件条件上入手,加大保障力度,优化工作生活环境,完善干警激励措施,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切实解决好基层新人不愿去、老人留不住、高素质人才招录难等问题。

  王晓光: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应当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工作中的难题,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二是把人力资源规律与执法办案规律结合起来,发扬纪律部队优势,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三是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处理好司法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的关系,探索建立与司法权运行新机制相适应的管理监督体系。四是把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和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法队伍规范执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提升执法办案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五是把内部挖潜和借用外力结合起来,通过盘活资源、优化结构、合成作战、借助外力,提升政法队伍整体战斗力。

上一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下一篇: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走向未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