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

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姜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坚持治国理政与治党建党有机统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对共产党执政使命和奋斗目标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政治灵魂”、“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必须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共产党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使命和奋斗目标的认识。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对共产党性质和执政宗旨的认识。一是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高度强调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二是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三是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真反腐败不仅不会亡党,而且能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

  加强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深化对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执政途径的认识。一是将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二是遵守以政治纪律为根本的“六大纪律”。党的纪律涉及党内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三是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认识。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一是提出关于党的领导“两个最”的重要论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强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三是提出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四个意识”。“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他深刻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判断,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程中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政策层面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而且从理论层面强调“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改革既要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贯彻和具体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总体性、全面性、协调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达到了新境界。

  践行新发展理念,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动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有效破解了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难题,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认识的重大飞跃。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从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科学认识两大社会制度关系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他还强调:“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这是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坚持中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提出促进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有机结合,既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把握历史大势,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向人类社会提供丰盈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比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成立亚投行,推进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等等。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了“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包容发展”的新理念。

  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提出国际秩序新原则和人类社会关系新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四项原则: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向世界传递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勾画了21世纪国际秩序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理想愿景。

  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观察思考文化和文明的生成发展,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精辟论断,并概括了人类文明的三大特点,即多彩、平等、包容。文明是多彩的,所以不应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文明是平等的,所以“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文明是包容的,所以“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积极倡导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唯有如此,人类社会才会有美好未来。

 


上一篇: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的“人才观”
下一篇: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41):不忘初心 造福人民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