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赢得未来——上海社科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6-07-21 浏览次数:1478次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对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日前举行专题理论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现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杨洁勉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历史性机遇和时代性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中国对外关系的目标和方向、条件和困难、任务和途径、总结和推介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进行了高瞻远瞩的战略运筹。
中国对外关系的目标和方向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互衔接。为此,习总书记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为此,中国需要“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大方向,才能保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才能使中国在维护和平与建设和平的进程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我们应当坚信不疑和坚持不懈。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新旧困难。当前时代主题还是和平发展,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战略机遇期是由众多战略机遇汇合构成的,中国需要抓住和善用每一个战略机遇,不断推进国际国内和平发展事业。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看不到这点,我们就会被铺天盖地的新闻所淹没,在林林总总的事件中迷失方向。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的挑战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程度上更趋严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交织互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扩大且严重对立,极端思潮和民粹主义逼近主流政治,全球性挑战量大面广。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面对如此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提出了以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为纲的总体应对思路和具体解决途径。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倡导新型大国关系,发展友好睦邻的周边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疫抗灾,提供日益增多的国际物质和精神公共产品,因而,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对外关系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越来越重视同国际社会的互动。中国在丰富实践和众多成功的基础上,日益主动和有效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而且,中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更加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既有情真意切的表述,也有气壮山河的声明。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另一方面,中国“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总之,习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指导着我们在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中看清方向,在多元多样思潮中正本清源,在复杂纷繁的任务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对外关系的风浪中不断胜利前行。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面向未来唯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胡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新的十字路口,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改革开放有所怀疑的杂音。在这个时刻,我们尤其要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保持战略定力,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回头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出路是继续前行。必须认识到,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的逻辑结果,而恰恰是改革开放还不够所带来的。如果回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不但不能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会引发更多的社会冲突和震荡。面向未来,我们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继续推进改革,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勇于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从改革的1.0版向2.0版的升级,对此,要具有更大的决心、更高的目标、更好的方法来全面深化改革。
所谓更大的决心,就在于执政者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革自己的命,这是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必须正视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近40年,全面深化改革也近3年,如果依然不能取得突破,就会动摇民众对改革的信心。信心一旦动摇,各种混乱思想、错误认识、模糊观点就会大行其道,扰乱视听。这也是一个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没有上世纪80年代那样的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人之所以对改革开放不满,是因为多年来我们存在的很多问题和弊端都没有通过改革加以有效的解决,甚至有些积弊还愈演愈烈,利益固化不断加剧,让人们误以为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因此,如何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并改到位,是当前能够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的关键。
所谓更高的目标,就是从改革的1.0版向2.0版的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变化是有了新的目标定位,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对改革的目标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把我国制度现代化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着眼于我国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和定型。这一目标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和亮点。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升我国的制度软实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所谓更好的方法,就是不仅要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建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而且还要对各项改革措施加以系统集成,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仅仅靠“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够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使两者能够有机统一。顶层设计不是零敲碎打,不能像过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入手,抓住主要矛盾,并由此带动对于其他矛盾的解决,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兼顾,提纲挈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自身所具有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努力使我国的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初心不能忘
齐卫平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融历史经验和现实指向于一体,融民族前途和责任担当于一体,提出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把坚守共产党人的本真作为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一种追求,向人民展示了自身的价值。
列宁有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里说的过去,体现的是一种历史意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纪念党的诞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从历史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本真。套用列宁的话,忘记共产党的初心,就意味着改变共产党的颜色。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七一”讲话使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表达,是对这个意思的新阐释,意味深长。
初心就是本真,就是不加任何掩饰的实际存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本真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知,其中最重要的初心是什么呢?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段论述揭示了共产党人初心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勇于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和勇于担当紧密相关,前者体现共产党人的利益取向,后者体现共产党人的责任所在。以人民为中心是勇于担当的使命来源,勇于担当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共产党勇于担当,勇于担当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两者相辅相成。这样的本真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发表后,理论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有很多论述,但对勇于担当的初心强调不够,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需要高度重视勇于担当这个重要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勇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本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勇于担当的精神,证明了我们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95年奋斗历程表明,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显示了我们党的历史担当。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作出的鲜明宣示就是勇于担当,3年多时间里党中央治国理政形成的新局面,突出反映了勇于担当的显著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历史担当和现实担当中得到充分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了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是希望通过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做出更大贡献而非躺在功劳簿上来证明自己。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就,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获得,令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然而,我们庆祝党的诞生,不是要歌功颂德,更不是要炫耀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中,“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是一句老话,此前党中央领导人多次说过。后面一句话,即不是“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则是句新话,鲜明体现了直面现实的责任担当意识。这样的责任担当意识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越是接近胜利的时刻,越要保持忧患意识。已经取得的成就只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阶段性证明,在再出发的征程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必须以勇于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做出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更大贡献。
对一个人来说,庆祝生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它背后隐藏着一种确认自身价值的文化意蕴。对于一个党来说,纪念自己的诞生,是要从历史的过往中牢记曾经对国家、社会、民族做了什么,从而为现实的努力增添前进动力和奋斗能量。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与勇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内在地统一起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文化自信基于创新力的奔涌
花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为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战略指导。
首先,文化自信立足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强大国家,包括古罗马帝国、13-17世纪的大蒙古帝国、19世纪的大英帝国等。它们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军队,掌握了当时主要的资源和商品市场,但缺乏优良的制度设计、战略远见和文化活力,最终被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挑战所压垮。
实践证明:世界大国必须保持创新的活力,培育强大的综合国力,影响全人类去跨越各种危机和挑战,这就需要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它并非一脉相承的陈旧套路,而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理论、道路、制度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操作智慧的高度统一。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充满历史睿智和人文理想的文化自觉。
其次,文化自信体现在全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创新及其伟大成果。
文化自信是在全球文化竞争潮流中建立的。而当代文化竞争的核心领域是文化创新。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新力突出地表现为汇聚全球文化创新资源,持续地创造出文化新样式、新业态、新服务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文化成果兼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新力犹如一个巨型喷泉,它显示得越长久越壮丽,就会越强烈地吸引全球创新人士赶来奔赴这一场“机会盛宴”;同时,它提供给各国人民分享的文化新经验、新模式和新产品越多,也越会对全人类提供更加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创新主体迅速壮大,文化创新的成果空前增多。比如,中国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工业设计、时尚、音乐、文学等重大奖项中,如建筑设计的普利兹克奖、工业设计的红点奖、诺贝尔文学奖、戏剧托尼奖中,屡屡摘取桂冠;中国的创新性、科技型文化企业群体也日益壮大,包括一些文化领军企业进入到全球互联网企业20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日益以文化创新大国的作为贡献于世界。
再次,文化自信体现在通过强大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让各国人民共享成果。
文化自信必须通过强大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共享和良好的反映。在全球化背景下,主要国家纷纷通过文化贸易、文化外交、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在企业、政府、民间等多个层面上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吸引自己的国际盟友。随着人类社会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向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形态发展,这种文化流通日趋加快。根据2015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专家研究,2008年以来全球信息流通增长了8倍!
中国率先推出和实施“一带一路”的大战略,显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业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额达到601亿美元,为全球规模最大。
但是,中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增长还比较缓慢。根据上述报告,全球对外文化服务贸易规模最大的是美国,2013年美国对外文化服务出口额680多亿美元,其次是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全球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前15位国家中,中国不在其列。这恰恰说明:目前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头戏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文化产品出口,而中国发展对外文化服务贸易,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更好地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为人类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为中国道路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刘承功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视野宏大,内涵丰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我体会,讲话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凝聚了深远的历史意识。讲话回顾了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所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用三段“历史告诉我们”概括了历史的启示。讲话特别强调了“不忘初心”,明确共产党人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二是焕发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讲话强调,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坚决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就要求全党,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为此,讲话进一步阐发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时代主题。
三是彰显了豪迈的中国气派。讲话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话特别提到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四是体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世界意义。讲话提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践行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一庄严承诺。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结合学习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目前,复旦大学正在认真思考并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更加坚定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资政、宣传体系,深度融入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相关学科建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二是更加积极地推进理论创新。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抽象出有学理性的新观点、新理论;全面对接本市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智库服务平台为支撑、专业性智库为主干的大学智库体系,加强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
三是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切实加强中华历史、文化、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守护、弘扬优秀传统,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传世之作学术精品研究项目支持计划,在标志性成果、学术梯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相关领域联动发展等方面形成多重效应; 围绕中华文明研究,加强文献资料、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建设。
四是更加主动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进一步加强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和国际智库中心建设,积极构建更有活力和影响力的跨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文对话机制;深入推进“复旦学者”计划,吸引境外优秀学者和青年学生来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习和研修,培养新一代知华友华的国际学人和文化使者;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增强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