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明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心,倡导“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就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略”。
区域命运共同体不断生根
区域层面的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世界层面的命运共同体的起点,首先体现在中国打造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谐关系上。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5个举措,即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此次演讲把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落实到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上。
在此基础上,“命运共同体”开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指针。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强调,我国周边外交工作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就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要求,强调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3年多来,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更多区域层面的命运共同体正不断生根。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路线图”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提出5点主张: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被看作中国为世界各国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路线图”。
事实上,除了政治、外交方面的含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文化、生态、互联网治理等领域得到运用。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用实践赢得全球共鸣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他在阐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指出,中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的确,正是这些精神追求,使得命运共同体成为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交往思想,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貌。
这种对“和而不同”的强调,让命运共同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共鸣。在巴西国会,“中拉命运共同体”概念让习近平成为赢得“迄今最多掌声”的外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被外媒评价为“亚洲团结的符号”。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2013年10月,中国提出筹建亚投行倡议,如今,它已拥有57个创始成员国。从提出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的“一带一路”战略,到第一个向发生强烈地震的厄瓜多尔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无论是大的外交战略,还是具体国际事务,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同各国携手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梦想,共同发展、共谋繁荣。(记者 彭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