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号召。这个新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这个新文化的正确路径,就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两个结合”之所以能够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根本在于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法论。
1.“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在努力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
党的100多年历史,既是波澜壮阔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也是成就辉煌的文化建设史、文化繁荣发展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其特征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说它是民族的,是指这种文化继承和发展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说它是科学的,是指这种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说它是大众的,是指这种文化主张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此后,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因“结合”而产生的先进文化形态,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顾党的100多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运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一重要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人类社会发展曲折起伏,探索现代化之路并非一马平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这样的现代化?经过长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毫无疑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文化作支撑,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挖掘出来、弘扬开来,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难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两个结合”,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发扬光大;才能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蕴,给予中国式现代化持久的力量支撑。正是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力量,让传统和现代贯通起来,让历史与未来连接起来,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两个结合”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两个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深刻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探求人类未来发展和世界共有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进入新时代,正是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展现出应对“两个大局”的智慧和力量。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描绘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图景,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让中华文化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全世界普遍关注,让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得到广泛认同,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彰显出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魅力。
“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曾受到广泛质疑,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持久的精神动力与强大的思想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传承弘扬。“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的“双向奔赴”,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独放异彩,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正是通过“第二个结合”,才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的有机统一,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而这一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又反过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使得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两个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法论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思想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两个结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必须彰显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守科学前进方向。“两个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科学指引。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充分激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铸就新的文化形态,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难题提供文化支撑,建设面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从中凝练出解决世界难题、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促进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更新和成长,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引领世界未来走向,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两个结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好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光明。
“两个结合”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两个结合”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引,蕴含着诸多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遵循。“两个结合”的本质是坚持守正创新,昭示我们要把住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的要义是坚持思想解放,激励我们要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开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两个结合”的特质是秉持开放包容,启迪我们要以历史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开阔的胸襟对待外来文化,努力破解文化上的“古今中西之争”。这些蕴藏在“两个结合”中的思想原则和方式方法,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共同形成文化创新的科学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提供的思想遵循,坚持“两个结合”开辟的文化道路,才能不断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增强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一个民族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充满信心,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和发展韧性充满信心,才能自觉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坚持民族文化传统,赓续民族文化血脉。“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守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增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底气和底蕴,实现精神和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此外,“两个结合”激发文化自觉,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支撑。“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激发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自觉,推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容来源,增强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
总之,“两个结合”的提出,深刻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助推文化主体意识觉醒、文化认同意识跃升、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促使我们以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唐洲雁、刘本森,均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