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向上向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不仅是涉及兴国之策的大问题,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在许多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向上和向善是两个积极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向上即进取,意味着奋发向上、追求进步。向善即崇德,意味着明德惟馨、择善而从。向上是人们不断提升本领和境界的动态尺度,是向善的前提和基础;向善是向上的具体体现和标志,是向上的动力源泉和崇高境界。正是因为向上和向善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通常将向上和向善合并起来使用。
向上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也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心和善举,如同微笑一样,可以相互传递。一切向上向善意愿的传承,一切向上向善情感的传递,一切向上向善行动的汇聚,全社会就会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向上向善始终是众所景仰、追求和实践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成为衡量人生幸福、社会文明、国家富强的重要尺度。
我们党历来重视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始终把塑造向上向善的力量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现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新的目标迈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夯实雄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构筑强大的精神力量。向上向善的力量,就是最需要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精准发力,用非凡的中国精神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向上向善蔚然成风。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一个个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个个向上向善好少年、好青年、好公民、好榜样,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追求真善美与道德行为失范相互交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持久的。越是接近奋斗的目标,越是要塑造向上向善的力量。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塑造向上向善的力量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确立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向上向善作为一种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如何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不论是从个体层面、社会层面来看,还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关键在于用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行无依归,无法前进。
每个时代都有特立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思维和行为,使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有了灵魂,使向上向善的力量有了“主心骨”。反思社会上的诚信缺失、道德底线丧失的行为,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混淆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准,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不严不实等问题,看似是单个人的道德水准不高所致,实际上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在于向上向善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确立起来,社会的共识才能达成,有利于向上向善的制度设计才能有全面遵循。这就要进一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激发向上向善的意愿和情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情感是行动的源泉。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首先要激发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意愿和情感。
激发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意愿和情感,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当向上向善好儿童、好少年。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教师要把向上向善的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向上向善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激发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意愿和情感,要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始终是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力量的重要着力点。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以优良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才能带动社风民风。社风民风是风向标。好的社风民风是社会发展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扬善扶正。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法律法规,惩恶扬善,充分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模范典型,树立起关爱好人、好人有好报的鲜明导向,让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同时对严重背离道德规范的行为给予必要的惩戒,不让一心向善者心寒齿冷,不让欲行善者望而却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一头连着社风民风,一头连着党风政风,是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抓手。要建设优良家风,净化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舆论要承担起引导社会风尚的重要责任,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深度挖掘报道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让真善美始终成为社会生活主流和人们心头暖流,成为人们的精神依靠和品行追求。
激发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意愿和情感,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强调“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种向上向善的思想和理念,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向上向善的要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成为涵养向上向善力量的重要源泉。
四、形成向上向善的行为和习惯
向上向善,需要榜样引领示范。党员、干部不同于普通群众,他们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特定作用,对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遵循向上向善的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社会公众人物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先进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人们道德实践的榜样,他们也更应该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领向上向善的风尚。
向上向善,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把向上向善融入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把向上向善的要求融入各行各业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推动形成有利于涵养向上向善力量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促进人们养成向上向善的行为自觉和习惯,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细小善行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严于律己、形成习惯,推广到全社会,就可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所以,促进人们养成向上向善的行为自觉和习惯,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向上向善,要建立健全扬善惩恶的制度。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制度的善是最根本的善。如果制度层面缺乏“善意”和“善法”,进而严重影响着善治,那么个体层面的善心和善举再多也难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要根据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引导社会的各方面制度向善的方向逐步地健全和完善,使符合向上向善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向上向善的行为受到制约。扬善必须惩恶。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一些失德行为无法进行惩治。这就导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惩戒机制,让为恶者付出沉重代价,促使人们趋善避恶,自觉养成向上向善的行为习惯。(执笔:倪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