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绿色发展是“很大的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这段重要论述从政治的高度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发展战略,直指生态文明建设的要害。
什么是政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3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夯实执政基础,而最牢固的基础,就是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就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十年动乱结束后,人民热切盼望在“站起来”的同时能够“富起来”,党顺应人民的呼声,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党同样要以人民的愿望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就任党的总书记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话中,把“更优美的环境”列为党的奋斗目标,揭示了今天我们党要巩固执政之基,就必须实现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愿望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四个月后他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再次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转变发展理念,永远把民心挺在前面,下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
没有美丽中国就没有富强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不仅是富强中国梦,也是美丽中国梦。而且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没有美丽中国,就很难有富强中国,因为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在经济总量上登上了世界“领奖台”,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我们的“财富之母”土地,污染总超标率达16%,水土流失严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在全国100多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不到10%。这种状况不能不使人对民族振兴的未来感到忧虑。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水:“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谈到了森林,指出森林“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仅水和森林的约束在加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也日趋紧张,有的已经形成了发展瓶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振聋发聩地发出号召:“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实现中国梦,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够始终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而我们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不仅透支了大量的宝贵资源,更使许多地方的经济被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甚至形成了路径依赖。这种状况如果再不改变,未来不要说制高点,即使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据的地位都有可能失去,世界上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因此,下决心转型升级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环顾世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引擎,打造新的经济生长点。早在2010年4月,习近平同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时就鲜明地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这一个大趋势现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绿色新政”,欧盟制定了《欧盟2020》发展战略,日本推出了“绿色发展战略”,韩国提出了《国家绿色增长战略(至2050年)》。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迅速加入了“绿色大军”行列,制定《国家行动计划》并着手大力推进。他们的经验与思考,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必须高度关注的是,在许多科学家眼中,当前正在蓬勃兴起的绿色工业革命,堪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兴起的时候,我们落伍了。以电子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实际上只赶上了半程。而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一些诸如技术和资源领域不仅并不落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加快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用以指导经济转型升级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在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电子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抢占未来世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绿色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
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指出:“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他还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他要求全党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福祉,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色发展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幸福感的构成是多元的,世界上有许多种幸福感评价体系,但不论哪种评价体系,也不论处于哪个时代,最基本的幸福指数永远是安全指数。在非绿色的增长方式下,环境安全、饮水安全与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深切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认真思考另一个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就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干旱,还有沙尘暴、雾霾等等,这些自然灾害每年都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据统计,我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受灾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自然灾害受灾人数占全世界受灾人数的一半左右。全球气候变化有自然界的因素,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类活动方式对气候的影响。在温室气体的制造和排放方面,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下决心减排是维护人民的核心利益而必须采取的重大举措。
中国近代史无可辩驳地告诉后人,发展理念正确,才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理念错误,即使国力一时称雄世界也难持久,终究会重陷衰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决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自己的一切工作,下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当代共产党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迟全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