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历史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推动着整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改革和开放。围绕着经济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作了系统阐述,并对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进行了战略布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描绘了一张好的蓝图。小编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经济领域创新之举作梳理,以飨读者。
一、关于经济新常态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9日至10日,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指出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2015年10月18日,习近平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的讲话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批注: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顾名思义,与“旧常态”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9.8%,“十一五”期间达到11.2%,高增长的态势更是使得国际国内对我国经济的高增速习以为常。从“十二五”开始,GDP增速显著下行。由2011年为9.2%到2012年和2013年均为7.7%的增长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认识新常态下,以往的经济高速增长不再,速度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更重要是速度背后结构的变化、增长动力的变化。新常态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的我国经济领域的形势,适应新的经济增速,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2015年11月1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6年1月4日至6日,在重庆调研时强调
批注:
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都不可以缺少的。以往我国的经济从“需求侧”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伸得过长,干预的太多。供给侧更多的强调市场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强调“有效供给”,更加强调供给的质量,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效益,更加强调实现实实在在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靠拉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推进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经济增长的效果,但更多的是多年累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而要解决这类结构性问题,就要对症下药,采取结构性改革。以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最后,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加以推进,加以实现。
三、让创新蔚然成风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
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考察时的讲话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15年05月27日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的讲话
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
批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思想不仅在“五大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党中央治国理政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要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把中央通过的各项改革方案落到实处,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试点,积累经验。要增强出口竞争力,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
四、经济增长的实质
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2013年3月11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拉动转变。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表示
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5年5月28日,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调查研究,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瓶颈,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居民储蓄率高,消费潜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奋,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和潜力都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表示
批注: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特别是形成了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的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倾向,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必须创新增长模式,根本改变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仍然居世界前列,拥有足够的投资机会和内部资源,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在大海上航行偶尔会遇到颠簸,然而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无不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身处“十二五”“十三五”交替之际的历史新方位,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正是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总结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经济总基调,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在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过程中,稳中有进;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确立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坚持用新思想发展改革实践,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用新战略共同谋划美好蓝图。新常态下,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