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作者:宋学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心聚力,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坚持和继承,是对当今社会实践的凝练和升华,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通过教育扶贫工程,16名来自甘肃省康乐县的孩子得以在南通虹桥二中求学。图为孩子们在春运首日返回家乡。新华社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冀德民夫妇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新华社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新华社发

  1、“以人民为中心”:社会治理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愿望,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以具体民生问题为导向,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关乎民生的实际工作,由此孕育了一系列针对具体民生事项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思想、新方略。

  在住房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住房问题,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深入研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基础性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明确了方向。

  在民众的健康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而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必将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养老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要实现“老有所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发展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及时应对新的形势产生的新问题,对人口长期发展的规划进行了符合时宜的调整,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前的人口状况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根据国情、社情、民情的变化而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诉求的理性选择。

  这些紧贴国情、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举措切实可行,直面问题,敢于啃骨头、闯难关,破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致力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2、“实现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的要义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在事关公平正义的系列制度创新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落实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创新人口管理等新思想新举措,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针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的状况,我们党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为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针对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不平衡,城乡和区域之间差别较大的状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推进和保障教育公平,以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指向做出一系列相关部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适龄人口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加大教育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强调学有所教,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针对户籍制度固化的传统积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强调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新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断扩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努力,成为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生动缩影。

  这些新思想新举措突破了既有的利益固化格局,围绕影响社会安定和群众福祉的突出问题,着力从源头上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使一些社会治理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使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目标

  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治理内容不断细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完善,更加契合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显然,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我们社会治理的目标。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社会治理层次比较多,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心在基层,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从基层做起。由政府监管、社会自发参与的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遵行这样清晰的路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将会日臻完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不仅减轻政府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政府在社会中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建设和治理中来,使得社会更加具有凝聚力,社会治理由此具有一种自发的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思想折射出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思路的调整变化,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更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绘制的新路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方略将为社会治理带来新气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是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之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治理应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既为社会而治理,也由社会来治理,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优良环境,为社会发挥出应有的活力提供土壤。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生问题着手,转变传统观念,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模式。这些重要思想不但是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行动指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宋学勤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成果)

上一篇: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一篇: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意义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