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开启中国经济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续写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对于统筹国内和国际、稳定宏观经济、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建设现代化,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今后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善于把握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我们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最基本的战略支撑。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农民的素质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们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千万不能走重沿海轻内陆、重陆地轻海洋、重特区轻普区的老路,一定要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思维。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善于判断新的历史性经济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解读了“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从消费需求方面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方面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看,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方面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从生产要素方面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从市场竞争方面看,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从资源环境约束方面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方面看,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方面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善于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搞好顶层设计,及时推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坚持整体渐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大胆探索,务求实效”。

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后,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非常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行为,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地位作了新的阐述,而且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作了新的概括;不仅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出了战略要求,而且对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三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善于抓住当前经济升级的“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前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通过对生产方式中的物质技术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进行双重维度的整合优化,从而更好地理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交互关系,以便在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脱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些基本原理,盲目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然会舍本逐末、迷失方向。

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善于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上致辞时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换档之后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已经点燃。“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不再纠结于GDP是否增长7%,而更加注重GDP的科技含量、民生福祉,这是尊重经济规律,做实经济质量的明智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现实状况看,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因此,只要我们继续向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就会顺利实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番的目标,就有信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杨宜勇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上一篇: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