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复兴中的历史作用

经过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时而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是一个内容完备、意蕴丰富、逻辑严谨、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一新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历史作用。

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引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民族复兴贵在凝魂聚力,重在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民族复兴最精微、最深沉、最强劲的内在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更是当下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这些价值目标具有凝聚民族灵魂、聚集民族力量的引领功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是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共识,既超越了各民族具体目标的差异性,又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契合,与现实相联系,是各民族创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具有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规范功能。信仰是实践主体对某种价值目标极度信服、尊崇和遵从,并以之为一种行动准则的精神活动。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存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信赖和执著追求。正是这种由衷信赖和执著追求,生成了信仰者持久而强劲的精神动力。信仰规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规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中国社会倡导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理性的、科学的、可实现的信仰,是具有层次差异并相互衔接的信仰体系。就其内容而言,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实理想;就其时空效应来说,共产主义是最高层次、最持久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宏伟而远大的信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最大共识性、普遍性和现实性的信仰。社会主义现代化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紧密相连的,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途径和具体道路。因此,信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当下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主义信仰正在实现的过程当中。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前行有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凝聚着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力量,引领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同等的信仰规范功能。“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共同建设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它们共同构建起了中华民族信仰的精神家园,实质上亦成为了文化自信的核心意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文化自信的核心意蕴上揭示和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文化属性,更加彰显其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亦更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理性、人民性和正义性。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是引领全体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遵循。每个个人、每个单位、每个行业、每个民族和每个地区,如果都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就会目标一致、步伐协调,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壮阔局面,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理想进发的巨大洪流。

民族复兴的思维时空导向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思维。凡是在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民族,都是以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思维作为行动的向导。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同样需要科学的思维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深邃而灵动的科学思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思维导向。

如果说价值目标确定了民族复兴的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思维导向则决定着民族复兴的高度、力度和厚度等量的规定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一新思想将初心与使命、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党与人民、民族与国家、国际与国内等丰富内容相结合,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浸透着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人民思维、实践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彰显着认识和理论上的反思导向、创新导向和超越导向,为民族复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反思导向主要体现了思维时空的历史纬度。反思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能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历史注脚,开辟了广阔道路。

创新导向主要体现思维时空的现实纬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宗旨,不断创新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创新思维不仅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更重要的是勇于修正错误,破除了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民族复兴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开创了民族复兴的现实道路。

超越导向主要体现思维时空的未来纬度。超越各民族当下的具体特殊性,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上规划未来;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从局部的或暂时的不足甚至错误当中走出来。从而不断超越,面向未来;不断前进,创造未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最大限度和最高品质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的实践行动方略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具体实践行动创造出来的。如果说价值目标引领是民族复兴“朝着走”的方向和目标、思维时空导向是民族复兴“抬望眼”的眼界和胸怀的话,那么实践行动方略即是民族复兴具体实践行为“照着办”的原则和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理论分析,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基本问题。例如,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等公有制经济与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其实现方式的关系;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划分的关系;发挥市场作用与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等关系;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等关系;中华民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等关系;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现代农民的关系;宏观调控与微观活力的关系等,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原则性实践行动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实践行动方略。

一是注重创新、追求绿色。毋庸赘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因此,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绿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二是协调合作、竞争开放。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协调合作是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禀赋,亦是其实践行动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统筹协调推进的整体,协调合作同样是现代化生产大系统、大关联的客观需要,是形成强大合力的必要条件。作为现代化的实践行动方略,协调发展还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统筹协调;注重“五位一体”现代化之间的统筹协调;注重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统筹协调。协调合作与竞争开放相辅相成。协调合作不是无原则、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自觉行为,是蕴涵着竞争意识的创新行为。协调是有原则的竞争、有差异的合作,是与开放相关的有序协调。开放才能形成多样要素的协调,开放是有差异、有竞争、有合作协调的必要条件。

三是共同富裕、成果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共享精神彰显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硕成果,让改革发展红利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就是说,“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能在全社会、各民族、各行业全方位地形成创新驱动、协调有序、绿色发展、竞争开放、成果共享的现代化新局面。这是实现民族复兴、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有效实践途径。

夏建国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晴川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3月1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上一篇:“四风”问题,习近平打了这10个比方
下一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重逻辑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